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在这条穿过中亚抵达伊朗北部,穿过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将欧洲作为终点的丝路上,中亚地区是第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最初的丝绸之路是一系列的古代贸易路线,现在,中国正在重塑"新丝路",并力促整个地区中的贸易关系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在这条穿过中亚抵达伊朗北部,穿过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将欧洲作为终点的丝路上,中亚地区是第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枢纽地段,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能源是中国与中亚地区贸易的关键领域,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中国与中亚地区贸易中细分的商品和能源类别格局。文章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采用SITC Rev. 3的商品分类方法,按照贸易合作、商品格局、能源结构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1992—2017年的贸易与商品格局。研究发现:①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合作持续推进,中国总体处于贸易顺差地位;②中国从中亚地区主要进口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对中亚地区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③中国从中亚地区进口的能源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国别上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前者以石油为主,后者天然气占主导,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滨里海盆地、南部的滨阿姆河盆地等区域。  相似文献   

3.
董莉 《经济论坛》2014,(8):143-148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框架下积极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这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首先,中国对中亚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其次,促进了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制约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成员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完善、大国博弈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4.
在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增加。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对中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整体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对中亚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呈显著倒U型关系。未来中国对中亚投资存量的增加并不能带动中国对该地区的出口,中国投资中亚与中国从中亚的贸易进口已由过去的互补关系逐渐转为替代关系。分国家回归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加大对哈、塔和乌国的投资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需求,中国对土国和乌国的投资存量每增加1%,从这些国家的进口贸易额将分别增加0.725%和0.307%。  相似文献   

5.
人类从来是不甘于寂寞的,交流、交往的欲望促使道路开通、文明交流,丝绸之路就起源于文明之间的吸引。
  古代世界形成了四大文明: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中游的古印度文明,以及亚洲东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文明。这些古文明独立发展,中间隔着高山、大川、沙漠、大海。当大海还是无法逾越的屏障的时候,一些勇敢的探险者就通过驼、马等多种交通工具,向自己认知世界的边缘探险了。迈过黄河,到河西走廊,在其尽头再一路西行,可分为几条路线,到达中亚地区,而后穿过中亚,最终到达欧洲。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某一个探险者的丰功伟绩,应该是许多人或许多个商队接力完成的,所以丝绸之路一开始应该是一个接力式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相似文献   

6.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中亚贸易,中亚各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如何使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中亚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市场定位和营销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积极参于到国际贸易合作中。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接壤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情况和贸易地位的变化这两方面。从而论证开拓中亚市场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亚太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欧盟替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开发西部力度加强,以及中亚经济持续复苏,建设一条亚欧陆路贸易走廊,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亚太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欧盟替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开发西部力度加强,以及中亚经济持续复苏,建设一条亚欧陆路贸易走廊,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中存在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新疆经济发展对中亚国家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通过对中亚五国融资政策的分析比较,试图找出新疆对中亚五国贸易的应对措施,力求推动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连接亚欧大陆的著名商贸通道“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地区,带动了沿路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随着其他交通渠道的兴起,这条承载了无数人财富梦想的“黄金道”逐步走向衰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亚区域内各国地理相邻、经济互补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往来更加频繁,互利合作活动不断深化,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自2011年开始,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双边贸易、投融资领域开展本币结算,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却未取得明显进展。基于货币供给和需求角度,对其中的障碍因素进行剖析。从货币供给角度来看,人民币与美元实力相差悬殊,中亚区域美元流动性相对充足,人民币结算市场有限。从货币需求角度来看,官方层面各国在本币结算合作中存在分歧与博弈,中亚各国政府不会排他性地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私人层面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无法有效支撑人民币结算;中亚的美元货币替代,降低了人民币结算的收益;中亚地区部分国家生产力不足、出口产品少,令中国“市场提供者”的角色无法有效发挥,限制了人民币结算。因此,在本币结算的框架下,需要提升人民币交易便捷性,补齐供给短板;增加政府间深化合作,扩大官方层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培育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力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合作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新疆外贸近年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与新疆对周边中亚五国市场的开发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增长使新疆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亚贸易的通道。为切实发挥新疆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新疆在继续起到贸易通道作用的同时。也应尽快转变为部分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大陆桥视野》2010,(4):46-47
新亚欧大陆桥东面辐射我国东南沿海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西接中亚地区及欧盟国家经济圈,构成亚欧两大洲重要国际商贸大通道,陆桥沿线各国关系的不断改善和联运系统的形成,沿途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陆桥运输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将吸引亚欧各国更多的货源,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和我国西部大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商贸旅游独具特色、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由于“东联西出”的独特区位优势,现已成为连接内地的与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陆桥沿线城市的日益密切的合作交流,使我们相互间增进了信任和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今后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乌鲁木齐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程中海  罗芳 《经济师》2008,(5):277-278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中亚各国的联系日趋紧密,中亚各国已经成为兵团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文章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阐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持久、良好合作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点之一。当前,中国-中亚经济一体化初露端倪,前景是乐观的,但也存在阻碍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通过立足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贸易的实践,对影响中国-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因素进行比较性分析,为进一步促进双边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崔炳强 《经济论坛》2014,(5):43-44,76
RD投入与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存在相关关系,RD投入有利于新疆由贸易通道向"通道+基地"转变,有利于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的长期保持,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调整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新疆对中亚直接投资进而带动出口。  相似文献   

19.
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相近,双方在资源和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例如贸易政策环境、产品结构层次较低、支付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仅给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贸易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而且制约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贸易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又称“中亚五国”,其中哈、乌、土三国油气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中亚地区,特别是环里海国家的油气资源,受到世界各国大石油公司的普遍关注,并通过开发油气资源、修建油气管道等方式加快开拓中亚市场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