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国栋 《走向世界》2012,(18):92-93
从地势上审视.济南颇具帝王之气。它南依泰山,东、西、南三面群山连绵.宛若屏障;北傍黄河,横亘之悬河实为天险.加之城北华不注等”齐烟九点”拱卫,城中百泉争涌.泺水玉带,明湖如镜.一派宜居、安宁之大气象。20世纪20年代.“逊清遗老”康有为来济南时认为”济南风景似江南”.他还专程到华不注游历.认为华山突起于平原.是东岳泰山支脉北走至此尽结之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西夏历史上各外来源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吐蕃的藏传佛教和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而儒学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时期深刻地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但是.也不应过于抬高西夏儒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五泉山赋     
汪少潭 《发展》2010,(3):154-154
山不在高,五泉驰名;水不在深,日月取影。千载香火.三教景行;古木参天,四季分明。去病早逝,勇冠群英;太公晚遇,文治武兴。尔忻虽远,联妙诗精;龙渊不才,但赋其情:吾爱五泉山也,颇爱其泉。承天地之精华,生北国之佳境;历沧桑之巨变,惠古今之生灵。纵观五泉,依山而坐;恰关帝之夜读,犹太白之醉卧。惠蒙如足,伫立两厢;朝迎旭日,泉声朗朗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五千年文明浸染。母亲河湘江护佑,使莲城大地汇聚湘楚灵气:这里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脉悠长。英才辈出。进入近现代以来。这里更是将星闪耀,群星荟萃。从这里走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艺术大师齐白石等风云人物。伟人之丰功伟绩彪炳千秋,英才之旷世成就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5.
我县地处洞庭湖西滨,史称‘水乡泽国”,历来水灾频繁。1995年以来的4年中,三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深受水害之苦的广大群众谈水“色”变。如何化水害为水利,去年,我们根据中央32字治水方针和省市有关精神,果断对三次漫溃的桔林烷、青山湖、三汉障实行了平■行洪退田还湖,并在南湖撇洪河建立了2.35万亩调蓄区。为了综合利用行洪区,蓄洪区的水面和土地资源;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大力发展水蔬菜切实可行,大有可为。依据我县县情,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在湖区发展水生蔬菜,能使治水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山御花园     
阳宅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这在现代大都市里已很难见到了,高山御花园确是依高山而引基,临太湖而奠坪,占地虽小,却山呼水应,其势若太极之圈,其形若莲花之瓣,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7.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贺兰山麓,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宇塔”。西夏王朝建于十一世纪初,历时近200年,被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一枚西夏官印的研究入手,探索了西夏文字的起源及特征,探讨了西夏官印的形制、特色及历史作用。西夏文字及官印充分反映西夏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西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银川:西夏古都,塞上湖城 城市风貌特征概括:山(贺兰山)水(黄河)相伴的西夏古都,日新月异的回族首府。 城市精神与性格:厚重与博大。 特色城市风貌资源建设:强化“西夏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风貌和“山水环抱”的自然生态背景。  相似文献   

10.
殷然 《走向世界》2009,(33):30-33
一个城市的名字.或因山而得.或以水而取.不足怪诧。但若一座城市.既因山得名,又以水得名,两个名字一直并用2000多年而至今.恐怕就不多见了。《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实际上.济南老城的选址.则是巧居广川之上、大山之下.两利皆得。  相似文献   

11.
孙寿岭 《发展》2011,(10):59-60
三、西夏时酒的品种 千古美酒说西夏,西夏美酒数凉州。西夏时,凉州不但酒的质量好,而且生产的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白酒、葡萄酒、醪酒、奶酒、芦酒、黄酒等。  相似文献   

12.
王其英 《发展》2011,(3):66-67
西夏(1038~1227)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大约是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在民族的纷争中历经磨难,唐末五代时在西北崛起。公元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西凉府,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1227年被蒙古所灭,长达200多年。期间,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自清代以来,凉州先后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有的保存完整,作为国宝,闻名中外;有的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邑人张澍从19世纪初就致力于西夏学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凉州大量西夏文物的出土及一些早期的学术成果,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也称感应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张澍误记为清应寺)内发现,并首次认定为西夏文碑刻,比中外其他学者正式接触并认识西夏文要早近一个世纪。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碑正面是28行、每行65字、总数达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背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两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吸收了敦煌飞天舞女的艺术特点,造型优美;碑身的两边呈刹角,边上刻忍冬纹。由于西夏文已被人们遗忘,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到1908年我国黑城遗址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后,才知道了它的构造、文字和字意。  相似文献   

13.
朱佳强 《浙江经济》2005,(24):58-58
水是生命之源。“十一五”时期,做好水的文章十分重要,现就解决杭州地医饮用水问题建言如下:抗州地区现有人口近600万.预汁再过瓦年将达到1000万(包括流动人口).工业用水也将大幅度增加。随着桐庐,建德、富阳一带工业的发展.新安江、富春江的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4.
1909年俄国探险家П·К科兹洛夫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掘走大批西夏文献,现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这批西夏文献除大量佛经外,还包括字典、辞书、类书、法律文献以及译自汉文的兵书、类书等。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西夏研究资料,拓展了西夏研究领域,为西夏...  相似文献   

15.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来的开发经济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并对于今天正实施的西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2011,(10):85-86
一、【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释义】  相似文献   

17.
《发展》2014,(9):F0002-F0002
孙寿龄先生,甘肃武威凉州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名西夏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撰文称:“孙寿龄先生于发掘、整理、研究、报道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贡献最大,先生乃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  相似文献   

18.
西夏农田水利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祖国西北内陆的西夏国中、东距大海近两千公里,冬天是西北干寒季风的冲击方向,夏天是东南温湿季风的末稍地区,这样就造成其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少且集中于夏季,当代年降水量由西往东只有39—400毫米。而年蒸发量在2000—600毫米。因此,除横山至天都山山界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中湿温带里的干旱荒漠地带、地貌以干旱剥蚀和风蚀为主,如果没有灌溉就没有稳定的农业,西夏文字典《文海》明确释“农”字为“农耕灌溉之谓”。本文试就西夏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管理系统及机制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东南7公里处,西北距平度市区25公里。故城北依龙虎山,东濒小沽河,南瞰胶州湾,西临洗心河。因洗心河水色近墨。而被称为"即墨"。即墨城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古代东去胶东半岛南路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经济》2007,(11):86-87
享有“浪漫之都”美誉的大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城市功能完善.人文景观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07年2月,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将大连市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市政府和大连市旅游局高度重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开发出众多的旅游精品.在秋冬季节推出了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