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功能,概述了金融衍生产品在外汇市场上的应用,提出应用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后期衍生产品的发展已经逐步超出了过去以商品和货币为对象的模式。经济金融活动始终伴随着风险,理论上说各类风险都可以形成一类衍生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的出现表明了这一趋势,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衍生交易的功能也正在从风险防范向风险管理与风险配置转变。  相似文献   

3.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它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会增加风险的形成,比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其危害性就很大。鉴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及其信用风险的成因,可从四个方面防范和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一是提高市场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二是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三是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四是加强信用风险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投机交易失败、套期保值交易不当等问题.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风险管控机制缺失;专业人才缺乏,国际投行欺诈;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滞后,有效监管不足等.上市公司要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正确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各类风险;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金融衍生产品从业人员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5.
信用衍生产品有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华 《金融论坛》2005,10(3):45-51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梅明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45-51,63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运作流程出发,深入剖析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产生机理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从建立科学的数字化风险预警机制、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和完善风险外部监管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构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机制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唐铁强 《新金融》2006,(3):38-41
以防范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主的OTC衍生产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极为迅猛,其名义本金和合约数额也远远超过场内市场,品种创新也十分丰富。本文将根据ISDA的有关文件对目前OTC衍生产品的产品结构进行讨论,并介绍国际OTC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发展OTC衍生品市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三个新特点: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并由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选择适当的产品切入金融衍生市场,并注重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10.
目前这场由美国的次贷所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揭示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阐述金融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作用及风险防范,推进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官雪 《云南金融》2012,(3X):165-165
目前这场由美国的次贷所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揭示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阐述金融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作用及风险防范,推进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三个新特点: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并由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选择适当的产品切入金融衍生市场,并注重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13.
一是增加衍生产品,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完善外汇市场功能、增加外汇衍生交易品种、逐步满足市场汇率避险要求,来防范汇率风险。二是积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三是利用差别定价策略提高利润,减少风险。可根据不同客户,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按风险大小的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市场变化,起起浮浮,波动远非当年程度。企业使用或不使用人民币衍生产品进行风险规避,对于自身的影响极大,不少企业渐渐发现“一觉醒来,资产已蒸发不少”。2006年我们已探讨了进口企业如何运用衍生工具防范汇率风险,下面我们将分析出口企业如何运用衍生工具防范人民币汇率风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统筹发展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应遵循"鼓励创新、发展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发展思路,处理好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这3者之间的关系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巨大,达到了151万亿美元,有2万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参与交易。衍生产品业务,对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已拥有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大多数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则是近几年来刚开拓的一项新业务。为此,了解、熟悉衍生产品的作用与负面影响,尽可能防范和降低其风险,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正反事例告诉我们,衍生工具既会导致重大损失,也能为企业实施战略发挥突出作用。提高国内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既是顺应后危机时代财务管理变革新趋势的需要,也能帮助企业增强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该文从厘清衍生产品运用原则及策略、注重流动性管理、防范模型风险等方面,就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衍生产品(或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核心成果,它往往是由于基础金融工具的持有主体为了保值或赢利的需要,冲破金融管制而产生的金融创新,随着国际金融迅猛发展,金融衍生新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产生的新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场的实际效果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在有效地规辟金融风险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为市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市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市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来,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期权、期货、互换等业务的活跃,对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资本流动在数量和速度上都有了空前提高,市场逐渐规范、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定价方法透明度增强以及日益熟练的风险管理技术等,使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由数量型增长逐渐转向质量型增长,防范衍生产品交易带来的新型风险重要性日益增加。西方商业银行在多年的金融衍生交易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完全避险观、基差逐利观和投资组合观为基础,分析了衍生产品使用的三种目的;结合套期保值的实践证据,探讨了衍生产品使用中套期保值和投机的关系;提出了衍生产品使用的目的不仅是进行风险对冲,而且是通过风险承担获得收益。本文以深南电油品期权合约为例,剖析了合约交易的目的及其对企业损益的影响,提出了明确套保目的、量化风险敞口、选择衍生产品、规避融资风险等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