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不足已成为制约苏南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利用1986,1998,2003年的TM与SPOT影像,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苏州近20年来建设用地变化和城区扩展特征,初步探讨了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从而得出城区发展以外延扩展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效益有待提高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DMC和2008年UCD两期高分辨率的正射航空遥感影像,对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提取并分析了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两年仓山区建筑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新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大于改扩建建筑用地面积;福州市中心城区逐渐往仓山区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5—2020年张掖市甘州区Landsat影像数据,对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对其扩展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985—2020年,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迅速,可将其扩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5—1995年慢速扩展;1995—2000年中速扩展;2000—2005年快速扩展;2005年之后高速扩展。(2)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指向性强,扩展的主要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先集中在东北方向后转移到城市西部。(3)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形态从较为不规则、不稳定的“条带状”转变为简单、稳定的“团块形”。(4)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较差,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明显过快。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索一套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城市中心城区扩展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丰富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中的建设用地变化图层,通过设定评估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展的规模强度、布局的合规性与集中度、指标使用情况等方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用地扩展情况。研究结果:淮南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突破年均规划控制量,规划指标使用比例较高,虽然扩展强度放缓,但扩展规模亟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集中评估范围内,并符合空间管制分区要求,说明集中度高、合规性强。研究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实施及扩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同时也便于各城市间的对比分析,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过程的城区形态变异是以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展为显著特征的,而空间扩展的规律、过程和特征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模式的主要标准。研究基于近二十年来重庆市渝北建成区时空分布情况,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渝北建成区空间扩展的面积、速率、方向、模式以及区内的道路建设扩展情况,揭示了渝北建成区以及道路建设空间扩展的规律、过程和特征,为该区域的城市规划、城市水土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决策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6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加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全面分析资阳市中心城区12年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从土地利用分布面积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展,非建设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研究成果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7年6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GDP、人口等数据,通过城市面积、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空间扩展类型、紧凑度等7个评价指标来揭示云南省近20年城市扩展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上,在这17年间城区规模呈直线攀升,且城市扩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2)用地效益上,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大于最优值,城市土地的扩展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二者出现不协调。(3)扩展类型上,在2000-2010年基本为外延型扩展,2011-2017年内部填充型扩展城市增多。(4)空间形态上,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时间进程上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先降后升,东部地区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揭示土地利用对人类活动响应程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其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的研究讨论人地关系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强度与作用模式。[方法]基于2002年、2014年TM/ETM+影像,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提取了崇州市土地利用信息,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转移图谱、城市扩展指数、缓冲分析模型和方法对崇州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达到5.72;整体土地利用程度由254.25增长到260.93,各乡镇变动值差异较大。(2)土地空间转换面积达1.850 85万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94%;增长面积最大的图谱单元依次是新增建设用地、新增耕地和新增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水体与高程、坡度之间负相关性显著,坡度0°~6°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3)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缓冲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 120.76hm~2,城市中心自河流向东、东南、东北3个方向扩展。[结论]崇州市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地域差异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4年和2005年TM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武汉市城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利用CA 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16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则以较快速度增加,末利用地有所减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和均匀度微减、优势度微增"的特征.预计到2016年,耕地和水域将继续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仍将以较大幅度扩展,林地增加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济南市城区扩展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TM/ETM 影像,采用分类后对比法对济南市城区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数量和空间上分析了1977~2001年济南市城区的变化;在3个时间段内,1996~2001年间城区年均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扩展方向为正东、东北、正西、西南和南部方向,但城区的整体扩展速率有所降低;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济南市城区扩展趋势是以城区中心为原点,呈现同心圆式的外延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无锡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无锡市1990~2008年建设用地统计资料,对无锡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灰关联度模型,对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无锡市建设用地呈高速扩展态势,扩展合理性正逐步提高,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道路长度扩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运营车辆数增加是造成建设用地扩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宁市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宁市1985-2009年的城市用地情况,分别用城市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指标分析各阶段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利用城市扩展图分析近24 a来城市的主要扩展方向,同时利用扩展弹性系数对用地扩展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展强度和速度差异很大,且呈波动变化;城市用地扩展和人口增长不协调造成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通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政府决策等因素影响着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催化下,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不断变化,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本文以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提取四个时相的建成区范围,并对近20年来的太原市城市扩展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20年间太原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共扩展了191.81 km2;2)从时间上看,2006~2010年的扩展速度最快,强度最大;3)从景观格局上看,1990~2006年以斑块数增加,紧凑度减小的分散扩展模式为主,2006年后以斑块数减少,紧凑度增大的规模扩展模式为主;4)从空间发展上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在不同的时间段,这种特征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桂林市五城区为研究区,1991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光谱影像信息增强与监督分类相结合方法提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信息,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桂林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均有较明显增长,耕地、林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已成为整个区域土地扩展的主体;全市土地扩展强度指数和相对变化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在五城区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变幅最大,七星区、叠彩区面积扩展最快,雁山区最小。耕地、林地分别以象山区和七星区减少速度最快;从缓冲区上看,城市土地扩张空间差异明显,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2~10km的建成区与边缘地带,该地带内的林地、耕地正逐渐被城乡居住、工业与交通用地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在整个城区的扩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城市扩展强度3种方法从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大连市沙河口区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2005-2018年建筑密度增长2.27%,建筑用地增加,空地率降低;容积率增加0.39,土地开发强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13年间城区扩展强度指数为4.83%,扩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方向的中山公园街道、白山路街道和星海湾街道,沙河口区空间扩展属于内部更新改造没有向外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通过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太原市在2006—2013年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8年以前,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提高速率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投资强度加大及政策大力扶持,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迅速提高。2006—2013年整体看来,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00—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态用地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关键。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分析城市生态用地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选用分辨率为30m的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扩展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入和转出率、土地利用信息熵等地理计量模型、指标,开展武汉市生态用地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武汉市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生态用地利用动态度较大,生态用地变化剧烈,其中森林、水体是转为非生态用地最多的地类,耕地是生态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转出多,转入少,空间分布广且零散。生态用地减少整体上围绕江岸、江汉、武昌等中心城区向城郊呈现"多→少"的扩散形态。黄陂区、江夏区是森林减少的主要地区,蔡甸、新洲、武昌是主要水体转出区。生态用地增加以新洲区、东西湖区的水体和黄陂区的森林为主。生态用地信息熵整体下降,生态用地多样性降低。[结论]武汉市生态用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扩张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景观格局的破碎度、城市内涝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以1990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规模变动为基础,指出当前村庄用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变化的动力机制与用地集约化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村庄总人口减少和用地面积增大并行,江苏省城镇用地与农村用地同步扩张;村庄规模的变动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城镇空间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外因,内部建设用地变动是主要的内因。未来村庄用地集约化要进一步加强村庄规模的调控力度,使其协调发展,适应农村用地集约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