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启  胡炜 《时代经贸》2007,5(12X):130-131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丰富的矿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地区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拍卖市场构建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郝渊晓 《生产力研究》2002,(1):10-11,13
城市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 ,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构建拍卖市场的角度 ,认为拍卖应成为城市商业用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 ;探讨了土地拍卖主体资格问题 ;同时 ,提出了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拍卖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启  胡炜 《时代经贸》2007,5(12):130-131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丰富的矿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广州市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不同侧重,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与CLUE-S模型对广州市202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与现状相比,兼顾两者效益情景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最为合理:效益提升最为协调分别为9.35%、9.58%,不同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适中;(2)广州市对生态、经济效益的不同侧重主要导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较大,未来规划应注重这三种地类的合理规划;(3)多目标规划与CLUE-S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广州市多情景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拟。研究结果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战略背景和战略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阐述了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而提出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快中原城市群产业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中原整个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动力,更有利于中原地区再度辉煌.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区域科技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论文在大量的文献调研基础上,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32 个评价指标,运用PASWStatistics18软件对中原城市群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和纵向评价,此外,本文从研发网络的构建、政府调控、区域间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张卫星 《生产力研究》2006,(12):143-145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外转移是实现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中原城市群所具有的区位特点,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使其成为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文章探讨了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本文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考察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分三个层次定量比较了郑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与河南省内地级市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力;依据定量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关系1.1持续发展与城市土地使用结构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门化的特征,城市的各种活动在地域上形成各种功能区,其中主要是工业地域、居住地域、商业地域、交通地域等,各种功能区之间以及功能区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和组合关系,便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各个城市,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地域结构不可能相同,但城市经济发展的比例性客观上都要求城市地域结构的合理,合理的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实现城市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刘振灵 《技术经济》2009,28(7):11-17,31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总量呈波动中下降的发展态势,人均耕地数量呈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②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变化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③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市辖区与县级市耕地数量减少较大,多数县耕地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宁乡县和茶陵县耕地数量有一定规模的增加,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率具有“市辖区>县级市>县”的空间分异特征;④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成果能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可为类似地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杨守德  赵德海 《技术经济》2017,36(4):100-109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郑伯红  钟延芬 《经济地理》2020,40(5):118-128
以2016年腾讯位置大数据人口迁徙数据为基础,通过节点指标、网络指标、空间结构三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主要结论:①通过节点对称性与节点重要度分析,得出城市群节点等级性明显。武汉城市圈节点等级联系特征为"强核心城市—边缘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弱核心城市—边缘城市"+"非核心城市—边缘城市"。②通过平均点权与网络结构熵分析,得出城市群网络连通性存在差异。三子城市群分别表现出鲁棒性、持续性、脆弱性特征。③通过人口迁徙空间网络变迁图,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出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三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别呈现■+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  相似文献   

16.
城市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增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蔓延式、低效率使用现象。必须要在短时期内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增长管理机制,以高效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内涵式的城市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土地保护最能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精神实质,它看似柔弱,实则强硬,看似消极,实则积极,应该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首选方式。土地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应有所侧重,我国目前要将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作为土地保护的重点领域,并且注意把土地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灵  方创琳 《经济地理》2012,32(11):76-80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通达性是衡量城市群内在联系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境内高等级公路拓扑网络图,对该区域的通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整体通达性水平良好,各城市间通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天然地理障碍对城市通达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