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论一直未有终断,时至今日仍存在有关“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本学本体论”、“生产力本体论”的争论。这种观点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就是贯穿于它们中间的一条主线——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相似文献   

2.
何丽园 《理论观察》2008,1(1):44-45
哲学对人生活意义的求索表现为对本体的无尽追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从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可展望哲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艾辩证法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确“解释世界”,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改变世界”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有关学界近年讨论的“建构马克思哲学新形态”过程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被受到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都不同于其他实践哲学,其特征即理论形态如何?本文试图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意义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昕睿 《黑河学刊》2012,(12):32-32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以及大众传媒的形成和发展,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中新的文化形态和研究热点。从表面上来看,媒介文化引起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使文化批判的焦点发生了转移,实际上,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而言,由于电子传媒所带来的媒介文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同时,它也改变了内在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互联互通不仅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也具有 国际关系的本体论的含义。互联互通深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国际关系演变的动力。 互联互通构建了“天- 地- 人”的互动网络,其广度、深度和密度界定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及 其交往方式。互联互通塑造了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推动了政治空间的革命,也改变了国际秩序。 互联互通可以分为功能型和价值型两个类型,功能型的互联互通依赖于交通和通讯技术,“消灭” 了距离,“压缩”了空间,扩大了国际体系的容量;价值型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人心交流、宽容与 理解。互联互通实现了国际关系从结构向过程的转变,互联互通建立了多层次的“人类之网”, 互动交流使人类之网密集化、包容化,最终迈向“全球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周楠 《魅力中国》2014,(10):269-271
“斗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国际背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弱势地位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客观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现实合理性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是中共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理论依据,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其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依据。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和谐与斗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人类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它深化了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拓展了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化对哲学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哲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司永红 《魅力中国》2014,(21):228-228
构成图书馆活动之中心的是组织在一定的“藏-用”运作结构中的图书,它作为枢纽把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在一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关联起来。这里存在着若干组深刻而微妙的关系,“图书馆哲学”的问题即渗透在这种种关系中。以人生的结构把握既得藏书系统的结构,从而从藏书分类、编排的结构中透视活生生的人生和人的对象化世界的结构,这是图书馆哲学的慧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刘荭 《魅力中国》2010,(18):131-131
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了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殊途同归,二者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现代科学来判断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何艳娜 《魅力中国》2010,(26):286-287,254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了中国现代城市建筑的现状,指出当现代建筑哲学已经迷失在人类强取豪夺、征服自然的征途中,忽视了对人类生存的本真意义的关怀。同时以此为契机,探讨了建筑的本质和价值,论述了苏州古典园林所蕴合的深刻的建筑哲学思想,以启迪现代城市的建筑行为,引导人们对建筑发展进行哲学探索和伦理追思。  相似文献   

13.
马佳明 《新西部(上)》2013,(11):120-120,112
本文以李天一案的网络爆料人为例,论述了提高网络爆料人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指出爆料人对待事实的理念直接影响着爆料的真假,那些认真负责、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爆料人必定对事实有着严谨的态度。因为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所以,希望爆料人能不断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刘举 《理论观察》2012,(1):71-72
对遗忘了人类本质的理性进行自我反思已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象性世界的普遍性追寻把“客体自我”误读为“主体自我”,这正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的内在悖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把主客体自我辩证地、历史地统一起来,不仅使理性面向了人性自我,也使哲学思维具有了生存论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体是世界的终结性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极限存在的本体论。任何寻找具形态本体的做法都是无法实现的梦幻。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为我们开辟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仁”是思辩的哲学、“仁”正是特殊的东西、“仁”是成人之道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仁”说的哲学意义,针对黑格尔对孔子的不公正的言论进行反驳,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本体论、认识论、道德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四个层面生态文明进行了考察和思考,认为生态文明是在全球语境下出现的新文明,有着丰富的哲学底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构建和谐世界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推广,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何辉强 《魅力中国》2010,(34):206-207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始终是作为群体而生存的,马克思在对人的问题考察中,把人作为“类”的存在来研究的。以八的本质、人性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解放必要性。从人的自然进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发展来分析人类自我解放的过程。从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得出人类的真正解放,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艳艳 《魅力中国》2010,(31):204-205
企业文化与文化本身没有形状和范围并难以界定,但它又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鲜活的,但企业文化内核作为“方式的方式”却只能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甚至隐含着一个企业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层的透视,才有可能揭示和掌握它所代表的那个企业文化的“核心机密”。  相似文献   

20.
刘占军 《魅力中国》2010,(3X):143-14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不仅是哲学本体问题,也是哲学价值问题,是本体论与价值论的统一。以人为本的"人"和"本"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本体视域和价值视域分别加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