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话说三国,“魏、蜀、吴”成鼎足之势。魏划北国,统领长城内外;蜀居西南险要,分兵统治,吴以江南天堑为系,拥兵自重。三国之势,以信、以谋、以锐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2.
桥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时候因住在具有小桥流水之称的苏州而有种优越感,但也暗自疑惑过:难道苏州比杭州还要好?一位老人告诉我,苏州有二干五百年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刻上了吴文化的印迹,清朝的乾隆六下江南都必经此地,自马涧还建有他的行宫呢!当时虽不甚明白,却记住了吴文化、白马涧。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民歌特色,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歌又因为衬词的出现而变得赋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衬词在民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民歌增添了无穷魅力。衬词分为虚衬和实衬两种,即以虚词、实词分别充当衬词,但在大部分歌曲中,虚衬占了较大的比重,虚词在民歌中除了有强调节律的作用外,还可以使民歌变得生动、形象,富有生趣。.一  相似文献   

4.
罗雪娇 《魅力中国》2010,(24):76-76
本文以吕家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点,结合旅游开发对吕家河民歌未来的发展的影响,提出吕家河民歌应朝多元化方向走,通过设立民歌传承音乐工作站,重视吕家河村小学的音乐课程,举办大型民歌艺术节来在开放中保存,在传承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策报道在百姓心中却被戏称为“口感不佳”。那么如何以“三贴近”为核心、以创新思维为主要手段,来革新新闻报道新形式?本文从精挑细量传政策、真人实例说政策、朴实灵活描政策三方面探寻增强政策新闻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并兼评灵动政策报道的优秀典范《江南晚报》“江南体”风格。  相似文献   

6.
曹小丽 《魅力中国》2011,(20):322-322
首先介绍明中期吴中文学的时限划分与地域界定,将明中期吴中文学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并主要通过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唐寅来论述吴中文学在成化年间的传承与新变。明中期吴中文学传统发生的新变主要是基于两种编码方式的结果,即:在原有基础上堆叠一些新的符码,由量的增加而产生激变;或是插入大量的差异性符码,使原来的编码程序发生转变。进而以唐寅的创作为例对由这两种编码方式导致的新变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唐寅的人格、言行及其创作梳理清明中期吴中文学的传承与新变,并从地域变迁的角度进一步把握唐寅文学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桢 《魅力中国》2010,(35):269-269,268
“以创补失论”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在其《唐诗英译百论》的序言中提出的翻译理论。本文结合其在陕北民歌中的具体运用,对如何“创”作出具体阐释。并以此论对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等诸多老师的翻译,主要是在方言词语的处理问题上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陕北民歌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雨涵 《魅力中国》2013,(32):96-96
民歌。作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短小的曲式结构、丰富而又精炼的音乐语言,成为了近现代作曲家手中的主要音乐素材而被应运于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中。譬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它已成为了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主要音乐素材而被应运于各种音乐作品中。现本文以陕北信天游、河北小调中的两个传统代表曲目为例,从音乐本体上研究中国传统民歌在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向我们展示出它所蕴含的我们民族自己的美学观。从它们的艺术风格特征里,我们得到对它的美学认识。 一、语音美 我国的语音,因地而异,各种民歌,都各有自己地方的语音美。特别是地方性的衬字、衬词、衬腔;地方语言的声调、语势、语调等,最具特色:率脆的河北民歌,悠扬的湖南民歌,豪爽的陕北民歌,俏丽的江苏民歌,激越的山东民歌,高亢的回族民歌,粗犷的藏族民歌,奔放的维吾尔族民歌。。。堪称百花齐放。那浓郁的泥土芳香本身就给人以入耳热肠、心驰神往、无限亲切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孔倩 《魅力中国》2013,(13):84-84
民歌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歌歌种繁多、风格多样。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不同色彩风格。民歌因其流传于不同的地域,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地方色彩的形成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住宅市场调控的深入和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商业地产的开发热度不断上升,以购物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地产开发量出现井喷状态,这一方面说明商业地产相比住宅地产具有更大的价值空间,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过度和同质发展造成产品过剩的可能性。笔者以杭州湾江南生态城的创新实践为范例,  相似文献   

12.
卫华 《黑河学刊》2011,(9):36-37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流传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用民歌来歌唱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耕夫 《中国高新区》2010,(10):57-57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古都,西湖多藏胜迹。吴越名城,杭州久负盛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天城美丽而华贵,西子俏丽而多情。茶茗之都,名传龙井;丝绸之乡,誉载织锦。生活品质之城,敞开公开公平公正之胸襟,海纳百川;人文山水之都,打造宜居宜游宜业之滨江,共享福祉。正所谓:强市龙翔,名城凤起!绝代风华,尽在杭城!  相似文献   

14.
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能源资源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业生产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依然占有主要地位。如何以环保和节能的方式实现生产,对现代化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以江南机器(集团)公司为例,阐述实现生产节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英香 《魅力中国》2014,(1):143-143
民歌以其独有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音乐教学在对民歌的创作、表现和想象理解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在对民歌的意境的想象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明显优势。因此,民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宽松的方式,使学生在收集和聆听大量音响资料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分析作品,体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丽佼 《发展》2010,(3):94-94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本文从民歌分布的地域性和各民族的风俗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对民歌的地方色彩进行详细说明,让人们对民歌的色彩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文吉 《魅力中国》2014,(13):83-83,82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歌受到现代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而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科学地挖掘整理民歌资源,保持民歌的“原生态”,并创新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对拯救、挖掘、弘扬祖国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浏阳河赋     
一条名河,一曲民歌.歌因河誉,河以歌扬.三湘四水,童叟随心吟唱;江南塞北,国人耳熟能详.河兮歌兮,均日浏阳. 湘赣边陲,罗霄一脉,大围山麓,林壑幽美.山谷潺潺流水,二溪汇聚成川.百里蜿蜒,云霓引苍海东来紫气;九曲盘旋,蛟龙舞湘江北去波澜.浪激洞庭壮阔,潮涌大江东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跟随时代发展变化的特性;分析了当代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探索陕北民歌发展的途径:首先,陕北民歌应保持它一些原有的音乐元素;其次,陕北民歌不应当受现代流行音乐思潮的冲击,更不能被其所掩盖或淹没;第三,陕北民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薛茜 《魅力中国》2011,(11):234-234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民歌源自土地,诠释乡音,表现乡情;它以语言为承载,以方言而润色。民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论述川北民歌的概况,在音乐、语言、流传地域及其川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川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