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是重要法律之一。国外几乎所有国家均重视民事诉讼立法,都有成文的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谓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制度、步骤、方法及其职责权限或者权利义务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经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前者属于程序法,后者属于实体法。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构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所谓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审理与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与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2.
最高院在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起的民事侵权案件中设置了民事赔偿的前置程序,此规定有利于控制滥诉、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保证法院在政治上的安全地位等,却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如损害投资者的诉权、降低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效率和监管效率等等.通过对前置程序利弊两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废除前置程序的主张,同时介绍了美国在证券投资者保护领域内的类似机制,以期给我国证券民事诉讼的改革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和复杂性与日俱增.我国民诉法所规定的二级审判为原则、审判监督制度为救济的审级制度已经不适应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实际的需要,本文在指出二审终审制弊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法律实践对我国实行三审终审制度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当事人的权利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与民事审判改革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鉴于此,文章结合民事审判改革要求,对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如何实施的问题提出一些拙见,包括其定性、行使原则与限度、适用情形、行使不当的救济、行使阶段等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建立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开展了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工作。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审理,切实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优化了产业结构,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建立的时间毕竟不长,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力度的加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原先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破产程序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破产案件审理的需要。笔者仅对破产案件审理中涉及的上诉问题浅谈几点看法。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6.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杏飞 《特区经济》2006,210(7):314-315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是通过网络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权案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确定管辖的依据有别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必须立足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未来《民事诉讼法》构建的三审终审制为制度背景,有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与程序利益。原则上以协议优先和原告所在地为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以基层法院作为初审法院,适当兼顾案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管辖权问题至关重要。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核心问题在于哪国法院依据什么原则或者标准取得该项管辖权。根据国际民事诉讼管辖的根据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分为不同种类,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介绍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属人管辖权在主要几个国家的概况以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李佩佩 《特区经济》2022,(11):98-101
专利纠纷案件管辖制度随知识产权司法制度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近年来,随着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法院、各城市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专利纠纷案件的级别管辖从徐徐放宽到逐步收紧,又因不同类型专利案件的级别管辖出现分化,外观设计专利民事案件被视为非技术类案件开始适用更为宽松的管辖制度,基层法院的专利纠纷案件管辖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知识产权案件管辖进一步集中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专利等技术类案件的上诉机制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中实现有限三审终审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级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实行两审终审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四级法院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四级法院各自不同的价值目标。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民事审判制度进行全面的变革,尽快实行优先三审终审制。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定了国内民事诉讼应诉管辖制度,应诉管辖是当事人处分权在管辖上的具体体现,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权,使管辖错误合法化的同时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应诉管辖制度相关规定及理论研究不足,不利于应诉管辖制度立法价值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应诉管辖理论,根据我国司法现状完善相关规定,以便更好的适用国内民事纠纷案件,符合民事诉讼法改革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刘小雪 《魅力中国》2011,(2):159-160
在民事诉讼中建立和完善法官释明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改革的潮流。释明制度是对古典辩论主义诉讼模式的修正,有助于协调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中的关系。本文拟从理论方面为释明制度寻找依据,同时提出在我国建立该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对抗是英美民事诉讼制度的灵魂。对抗制是裁判者在无知之幕下,依托高度制度化的对决程序,消极中立的对双方博弈做出裁判。本文以对抗制的特点为中心,并深入制度的精神层面,对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作了深层探讨,希望对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诉讼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创设,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更新,法院调解的弊端逐步显现。完善法院调解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审前调解制度;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明确法院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强化程序法实体法约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司法改革是在缺乏立法授权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改革中,不但涉及具体诉讼制度,与现有法律冲突,而且涉及法院自身体制,法官制度等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从法律上予以解决,方能使改革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纠正错案,维护个案正义为目标的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非常救济程序。纠正错案机制设计必须统筹考虑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在纠错的指导理念上,从纠错的合法性、规律性、有效性、协调性等方面形成民事再审纠错机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调解制度的弊端也逐步显现:调解制度的强制性,违背了当事人合意的原则;调解程序的非规范性,导致法官随意性过大等。在司法实践中,可采用调审分离、建立专职调解法官制度、强化自愿原则和处分原则等措施对调解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中,原告的起诉引发程序的启动,答辩期间被告可提出管辖权异议,由法院作出裁定,对裁定不服被告可提起上诉。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提起上诉后,原告向一审法院申请撤诉,此时,一审法院能否作出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这涉及到法院的审判权、原告的撤诉权以及诉讼效率等问题。法律对此并无明文规定,实践中存在肯定和待定两种不同观点。而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可折衷思考这一问题,由二审法院作出裁定。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企业自身体制的变革,也涉及到对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保护企业职工利益也是该项规定的原则之一。”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公布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规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这项规定,从2003年2月1日起,平等民事主体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的民事纠纷,例如,企业公司制改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分立、企业债权转股权、国有小型企业出售,企业兼并等过程中发生民事纠纷案件,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则应予以受理,以纠正和制止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违规…  相似文献   

20.
冯兵 《魅力中国》2014,(11):212-212
服判息诉、案结事了是审判执行工作的“硬道理”。刑事审判工作常常面临最尖锐、最复杂的社会矛盾,服判息诉、案结事了对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大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案结事不了”的现象,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或者当事人或其家属不服判决,申诉、信访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研究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案结事不了的原因,寻求实现刑事附带民事审判“案结事了”的对策,具有现实紧迫性,是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