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针对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在当代的发展,本文揭示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并对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细分模式,即垂直顺梯度工序型、水平工序型、“逆”梯度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形成对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以及对一国在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国家和地区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针对我国技术转移创新中存在的技术转移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等问题,探索构建以"中卫"模式产业科技服务联盟为实施主体,通过"全过程、多要素"技术转移服务,把"技术、人才、资金、管理、资源"等要素有机链接起来的创新服务模式。并介绍了辽宁省菱镁产业开展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及其取得的明显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3.
对外产业转移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分析了对外产业转移影响中国价值链攀升的理论机理, 构建了逆向产业转移和梯度产业转移促进价值链攀升的具体机制; 实证研究了对外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 对2003~2017 年的 21 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 回归, 结果表明: 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 对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对价值链的攀升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0):110-112
20世纪以来,已经有不少外国学者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或观点.文中先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回顾,然后综述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推进“双转移”,是广东历时近半年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所催生的第一个重大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掰着指头算,全省5年支持“双转移”的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轻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新时期轻工业产业发展面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产业转移是避免部分产业进入“衰退”阶段,走出“低端发展、无谓消耗”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空间计量和Monte-Carlo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转移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联动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和离散力的组成上差异较大,其中下游地区的吸引力来源主要是地区发展潜力和运输能力,劳动供给、货币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则主要影响中上游地区;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离散力上,下游地区主要受到潜在生活成本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中上游地区主要受到农业土地依赖和劳动成本的影响;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离散力上均呈现U形,合力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这一空间关系显著,且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9.
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这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中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偏低以及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甘肃省如何抓住机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位于我国落后的西部地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便捷途径,研究新疆的产业转移问题,应对新疆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文章运用系统聚类法分析了新疆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从生产要素条件、产业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等各方面对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省资金,能够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增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带动技术的进步、增加劳动力就业等作用。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外省市直接投资对陕西技术进步存在正负效应,正效应在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陕西技术进步的促进存在负效应,没能引起技术进步的提高,原因可能在于注重引资的数量,忽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用综合区位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进行初步识别.对初步识别中发现的具有转移倾向的产业,进一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筛选,找出符合区际产业转移特征的产业及具有承接趋势的省份.最后利用计量经济中因果关系检验,对存在区际产业转移关系的省份进行综合区位商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内传统的外向型制造产业已呈现明显的转移趋势和动向;新兴制造业的转移趋势初显,但转移动向尚不明确;同时部分技术型制造业具有跨区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的更大意义在于在中国纺织业向“高端制造”转型过程中,企业能够获得一个宝贵的缓冲期,用以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和积攒能量。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9月1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上,安徽省望江县凭借多年来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方面的突出贡献,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越加明显,并且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一国內产业结构的升级,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产业基础进行不同的产业分工,并且决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两广省区作为中国沿海省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两广省区应该抓住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两地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一直被认为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自18世纪开始,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形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势态。但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发达国家保留了技术和产品的核心部分,真正转移到我国的只是一个廉价的加工工厂。吸引这一转移发生的是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但我国却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低利益的消耗者。我国的企业对此早已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加强科技和品牌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回归式产业转移具有以往产业转移不具有的优势, 主要是通过增加就业收入、增加税收、搭建生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参与社会规范和治理等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 制度资本在推动产业转移回归家乡和回归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回归式产业转移在制度资本的作用下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是产业转移最新的模式, 也是精准扶贫的最佳模式, 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最佳路径, 同时也对实现乡村振兴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最后,为使回归式产业转移成为落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从制度、平台搭建、人才队伍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