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济界》1996,(5)
实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又进入了东西合作的新阶段,即以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缩小乃至消除东西部差距,使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就如何提高东西部合作实效,加快中西部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一、东西合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东西部合作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利益驱动,发达地区怕吃亏、怕担风险、怕背包袱的心理表现突出,寻求合作伙伴的着眼点往往摆在与自己同等档次或高于自己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缩小东西部差距决不会以牺牲东部利益为代价朱洪波,杨国强改革开放17年,在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日渐突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列入重要内...  相似文献   

3.
东西部争夺农民工,这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多人对此的重大里程碑意义并未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关于此事的解释大体有三大理由:一是不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二是东西部的农民工工资差距在缩小。三是农民工的总体供应逐年递减。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本文基于2002~2011年我国东西部各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秩和检验、kruskal方差分析和bootstrap等非参数统计方法,对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建立了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与时间的一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良好。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随时间的增加,呈稳定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集聚度指标,利用卡利诺模型,在计量回归的基础上得出西方盛行的诺斯姆规律并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东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差距并不明显,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差距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日益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1999年,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带来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造成西部经济落后的市场原因,并且提出西部发展的应对策略,促进西部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曾虹 《企业导报》2009,(4):147-148
FDI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增长,然而FDI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本文首先对FDI影响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东、西部差距扩大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利用FDI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措施,以期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我国经济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在中央政府、地方区位优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分别对改变我国生产力极不均衡的局面,迅速发展东部地区以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展现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特色。在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并达到体现承前启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协调发展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俊  董千里  史嫄 《物流技术》2012,(15):45-47,87
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客运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以及快递业务量五个指标,对比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结论认为东西部物流业发展差距较大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为此,必须切实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优势,形成特色,统筹推进,促进我国东西部物流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客运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以及快递业务量五个指标,对比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结论认为东西部物流业发展差距较大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为此,必须切实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优势,形成特色,统筹推进,促进我国东西部物流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18):36-38
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存在差距。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各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状况的比较分析,阐述了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落后的原因,给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失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东南沿海的高速发展与西部的缓慢增长形成强烈反差,集中表现为区域的人均GDP绝对差距、城乡差距、收入来源差距等方面。东西部的差距由于各种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东西部差距已到了非缩小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赵定勇  杨华明 《价值工程》2011,30(21):174-175
以东西部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为实例,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依据,从发展规模、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几个方面分析了东西部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发展现状,明确与东部的差距,对促进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界》1996,(5)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坚持地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的重要方针,为西部地区包括宁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九五”开始,国家政策对西部地区将加大扶持力度。对于西部地区来说,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  相似文献   

15.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否,与该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度相关,而这一指标又直接表现为该地区民营经济所占的份额。面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同民营经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的特点,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来克服自身劣势、促进西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区域经济,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新中国的成立给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合作创造了各种条件。解放以来,五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东西部的经济合作前景越来越广阔。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东部地区首先以支边、支疆的形式,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西部地区的建设进行支援。六十年代中期以支援三线建设的形式进行了新的东西部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巨大的,系统地分析东西部各省市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配比关系,对于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加强投资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是积极而有效的。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指标——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进而运用这一指标对我国东西部各省市区1995年-1999年价值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排序,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扩大是客观存在的。从总体上讲,这种地区发展的差距扩大是在有利于促进经济总量增大和总体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发生的。就此而言,这与传统的地区发展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虽然形式上可以缩小、甚至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但实际上是以牺牲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的,并且以扭曲的方式沉积下地区发展更不平衡的根源。因此,如果说这种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是伴随着总量增大和总体经济效益提高而必然发生的话,那么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不得不支付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世界》2006,(10):20-20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将呈现六大新格局。1、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2、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3、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4、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5、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6、跨国经济合作加强,次区域经济发展加快。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西部地区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巨大差距的成因固然有许多方面,但投资额及其在全国所占比重指标上的差距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了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额两大指标,对东西部地区1995年-1999年5年期间投资上的差距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期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缩小差距的相关措施,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