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农民增收减缓,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湖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是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已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东西部的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大的差距是在农村,而主要体现就是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东部发达地区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甚至消除了城乡差别,而西部地区不仅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大低于东部,而且城乡收入差距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四川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浙江省、广东省的比较为例:1980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浙江、广东分别只差3.4元、31.3元和86.5元,到2000年,已扩大为338.4元、2338.6元和1739.5元.因此,以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为战略目标的西部大开发,必须首先突破西部地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一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及其不同层次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中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ys-GMM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其中农村初等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农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但随着农村这两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农民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将会优化,这两类教育将有可能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分地区类型,相对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中部省会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较大,3类地区农村初等教育水平提高均有助于农民收入差距缩小,3类地区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均拉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其中省会地区农村高等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更大,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农村中等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更大。[结论]为了尽快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中部地区尤其是地级市和县级市地区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虽然短期内会扩大当地农民收入差距,但长期农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会提高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非农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其他收入,优化当地农民收入结构,进而缩小农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不同城市化指标下的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往的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城市化而忽略经济城市化的效应,西北五省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在1978年-2008年间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西北地区应该在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关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涛 《农业经济》2003,(7):17-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是 ,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后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却呈缓慢下降趋势。自 1 997年以来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五年下降 ,城乡收入差距又重新拉大 ,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 ,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全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要扭转这种状况 ,首先要认真分析和探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一、农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东、中、西部两个层面去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7年前,金融集聚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方向影响不显著,但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在1978—2013年和1978—1997年两个时间段都会明显地拉大其城乡收入差距。1997年成为金融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拐点,原因可能是源于199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敏杰 《农业经济》2002,(10):25-26
收入差距问题是任何一个想要发展的国家都避免不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渐渐地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拉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改革初时对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应高度重视收入差距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那么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意在研究中国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一、中国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本文选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研究差距的指标。考虑到改革…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之后 ,1978年到 1984年 ,农民的收入连续 6年大幅增长 ,最高增幅达到 15 6 %。但自1985年以后 ,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 ,到了 1999年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已下降到 3 8%。实际上如果扣除统计上的水分和地区的平均 ,有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是负增长。中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的比率 1978年为 2 36 ,1985年下降到 2 14,1987年扩大到 2 38,1995年为 2 79,2 0 0 0年为 3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 1 5 ,超过 2的极罕见 ,但我国现在竟超过 3,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 ,已成为建国以来城乡差距拉大最突出时期之一 ,如…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呈现出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于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了本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原因之一是:城市处于产业结构转换之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受阻;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直未得到缓解,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6: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虽然中央出台了减税和补贴的措施,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合作制的农业纵向一体化被世界各国及我国的发展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值达2.65,西部地区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大部分地区超过3,最高的西藏5.38,云南为4.30。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开始连续下滑。农民收入分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就此话题从中国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城乡不合理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始因素和改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辽宁城乡收入逐年拉大,已经成为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今天,怎样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辽宁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从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情况出发,利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以及城乡基尼系数等指标反映出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城乡和城市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在波动中呈拉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全市劳动者充分就业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就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全体市民特别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美娣 《农业经济》2003,(11):33-34
当前 ,农民增收难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难题。农民增收难突出表现在 :一是收入增长逐年下降。“九五”期间 ,各年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4 6%、4 3 %、3 8%和 2 1 %。近两年 ,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 ,但基础很不牢固 ,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 1 996年的 2 5 1倍扩大到 2 0 0 1年的 2 9倍 ,如果扣除实物性收入和用于第二年生产的开支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 6∶1 ,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是 1 5∶1。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低迷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 ,…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和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从整体和分区域研究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究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的差异性,进而为弱化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解决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各类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9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针对全国,自然资源依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分区域结果,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结论]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降低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政府通过将部分自然资源收益转化为农业创新基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自然资源收益向农村公共资本转化,完善现有的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及转化制度; 鼓励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延长资源产业链;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00-2013年重庆市面板数据,对重庆市及其四大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重庆市和其四大主体功能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看,城镇化拉大了重庆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功能区来看,城镇化对都市功能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短期内拉大效应较为显著,而长期表现为明显的倒"U"形曲线;对城市发展新区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缩小,但效应不显著,长期内表现为明显的"U"形曲线;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具有缩小影响,长期来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U"形影响不显著;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显著地缩小作用,且长期来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形影响成立但不显著。此外,重庆市及其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金融机构的贷款对缩小重庆市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三大区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取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当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通过市场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的介入,运用财政政策加以实现。因为市场是以效率为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的,而不考虑公平问题,分配不公是市场机制无法避免和解决的。而财政则可以通过收入政策、支出政策等工具实现收入的再分配,以达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城乡差距是其产物之一。我国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表现在: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1978年一个城市市…  相似文献   

19.
当前,贵州省黎平县农户之间的收入成两极分化,差距越来越大。据对1985年农户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全县低、高收入农户之间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为581元,两者之间的比为1∶2.70而对1995年的情况调查,农民低、高收入户之间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为1501元,两者之间的比为1∶4.51,差距逐渐拉大;到2000年,全县低、高收入农户之间人均纯收入相差3272元,两者的比为1∶7.54,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造成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困难,以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对建设新农村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进行论谜,接着对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