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类型 纵观世界各国内部公司治理关系,基本框架可分为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和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两种,前者以英美国家为代表,后者又分为以德国为代表的监事会下设董事会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并列制两种.因此,我们可将公司内部治理关系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2.
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公司治理(一)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目前公认的比较完善规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对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内的管理层总体综合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管理层结构中董事会比监事会、经理层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力量对比影响到监事会的监督效果;管理层内部结构中,非完全委托代理框架下的混合型管理层结构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4.
内部审计监督包括由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进行的审计监督和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监督两个层次。对于内部审计监督的第一层次,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一元单层治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不设监事会,董事会设立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  相似文献   

5.
公司法人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公司法人治理的实质是公司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分配与监督。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组织结构,公司权利尤其是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和权利制衡是其核心所在。从广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不限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不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还涉及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社区和政府等在内的社会责任问题。这里,我们讨论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形式和手段,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以及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核心,构造的一套科学的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监督、激励和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法人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公司法人治理的实质是公司所有与经营管理之间的权利分配与监督,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组织结构,公司权利尤其是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和权利制衡是其核心所在。从广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不限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不限于股东对经营的制衡,还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包括对股东、债权人、雇员、社区和政府等在内的社会责任问题。这里,我们讨论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指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形式和手段,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以及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核心,构造一套科学的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监督、激励和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将产生于一元结构下的审计委员会嵌入二元治理结构而打造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无论是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还是弥补现行监事会机制设计及其运行中的缺陷,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要使审计委员会机制植入我国公司治理框架后产生浑然天成的效果,实现监督资源最有效地配置,必须依托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界定和关系定位。本文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结合点分析公司治理理论是基于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产生的,它是一种制度安排,而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其原始职能是监督,而内部审计由于这种原始职能与公司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结合点上:1.从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来看。它包括内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及企业管理自我调控机制。内部监控机制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外部监控机制包括一般股东、资本市场、外部审计、经理市场、社会舆论等。具体如下图所示:公司治理的监控体系美国管理会计协…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制度密不可分。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外部审计制度的固有缺陷,造成审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出发,以公司治理角度对现行外部审计制度进行分析,提出公司治理决定了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对公司治理又会起到积极作用,健全的审计制度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的观点。鉴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现实状况。本文提出以监事会为中心、以董事会为中心与以独立董事为中心的三种外部审计制度模式。以期重新构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框架.提高审计机制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何玉梅 《财政监督》2011,(26):37-38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基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正式制度安排,除此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则是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高效公司治理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现行治理结构中的企业会计事务控制权安排及其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我们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现行治理结构中,企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而且实质拥有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其中的作为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审计委员会不是我们所设计的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而是接近于美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委员会。这一安排不符合关于现代企业会计事务控制权安排的分权制衡原则,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我们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监事会监督为什么会流于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应进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创新,即取消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于董事会与之平行的符合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或将监事会改造为符合我们界定的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效率仍十分低下。应强化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提高决策效率。科学定位党委的角色,为公司治理各主体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取消监事会,把内审部门划归董事会领导,强化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提高监督效率。加强分支行治理,提高公司治理的执行效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之一,我国证券公司虽已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但在实际运作中其职能行使上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2008年金融危机告诫我们,不仅需要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机制,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促使证券公司风险防范机制作用顺利发挥。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证券公司内部治理变量综合成为四个因子,即规模激励因子、结构因子、监管因子和独立性因子,进而分析内部治理因子对证券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423,自引:13,他引:423  
内部控制的嬗变告诉我们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内部控制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多元化趋势。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 ,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 ,应采取双管齐下和分步走的战略。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应抓住的关键问题是 ,健全管理机构 ,厘清管理权责 ;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科学定位 ;强化预算管理 ;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保险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分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险公司治理评价是保险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股东权益机制、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机制、利益相关者治理、公司治理文化、公司社会责任等8个一级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33个二级指标和117个三级指标的保险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保险公司治理评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籍此对保险公司治理评分进行了算例分析。该保险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自身的治理诊断控制,并能为保险公司的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及政府的监管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特征。有观点认为 ,独立董事制度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治理措施。经验分析表明 ,目前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政策制订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协调监事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功能冲突 ;同时 ,注意治理机制的互补作用 ,打造独立董事市场 ,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 ,并强化立法的质量与增大执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外资并购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沪、深两市在1999~2005年内发生外资并购的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高管层以及信息披露六个维度共13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发现不同并购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的比例呈现较大差异:拍卖收购模式为100%,协议收购非流通股为40.91%,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为60%,增资扩股为50%,成立合资公司为22.22%,收购母公司为40%。  相似文献   

18.
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和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并剖析以美国为代表的现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安排。本文分析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在于,它是代表股东利益直接负责企业外部会计事务,并享有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消极权力,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以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则需基础于其本原性质而设计。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行制度安排下的审计委员会不是符合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其性质是经理人为履行自身向股东等诚实报告之受托责任而专设的职能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raws on labor process theory (LPT) to explain how capitalism creates conditions that give rise to a demand for internal auditing. Internal auditing developed from the metamorphosis of capitalism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capital gradually succeeded in institutionalizing structural control of labor processe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ontrol in inherently antagonistic capital-labor relationships. In this control context employees, management, and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achieving the required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With the premise that the literature has not adequately theorized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itial theorization of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as a mechanism employed by management and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o control the labor process in the gene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Internal audit's assurance services to execute business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management's conceptions, and its advisory services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r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firm's overarching goal of maximizing the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We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74 internal auditor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us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as a training ground for future senior managers. Specifically, we investigate internal auditors' willingness to resist current management's aggressive revenue recognition policies, assuming that internal auditors expect to move into senior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the future. We also examine whether increasing the pow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an reduce threats to internal auditors' objectivity.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mpirically examine whether training grounds influence internal auditors objectivity. Results of our study indicate that internal auditors are less objective (i.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ide with management's aggressive revenue recognition policies) when they expect to move into senior management positions, relative to when internal auditing is not used as a training ground. We also find that empowering the audit committee further decreases the objectivity of internal auditor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ard power can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n the behaviour of internal auditors and that board empowerment does not guarantee improved governance or improved oversight of financial repor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