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正> 自鱼苗下塘至培育到体长3厘米左右的鱼种,此阶段称为夏花鱼种培育阶段。由于刚下塘的鱼苗身体幼小、嫩弱,摄食能力差,抵御敌害的能力低,因此,为了提高夏花鱼种的成活率,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管理,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为重要,主要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在近几年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中,泥鳅作为渔业入户工程的主推品种。在苗种培育阶段,气泡病是泥鳅苗种大批死亡的元凶之一,苗种的成活率与此病有极大的关系,必须高度警惕气泡病的发生,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气泡病用肉眼就能诊断:鱼苗的体表(包括鳍条)或肠道内聚集了许多小气泡。体型长条形的鳅苗最容易失去平衡。该病对鱼苗的危害最大,可导致鱼苗的 相似文献
5.
6.
<正> 一、车轮虫病1、症状:患病蝌蚪常浮于水面,尾鳍基部发白并深入组织,严重时尾部被腐蚀,也有称其为“烂尾病”。患病蝌蚪游动缓慢,滞呆于水面而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7.
8.
9.
<正>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皮肤或鳃部引起,镜检经常可看到虫体密密麻麻的。症状:鱼体瘦弱,离群独游,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久就会死亡。流行情况:对1.65-2.64厘米及夏花鱼 相似文献
10.
<正>俄罗斯鲟体呈纺锤形,全长为头长的5.3倍,体被5行骨板,背鳍2751条,不分枝;臀鳍1851条,不分枝;臀鳍1833条,不分枝。幼鱼背部呈灰黑色或墨绿色,体侧为灰褐色,腹部为白色或少量柠檬黄色。俄罗斯鲟适应性很强,在淡水和半咸水都能生存,但在千分之七至千分之八的盐水中生存较好,在半咸水中疾病发生率要低,而且能刺激其性腺发育。养殖鲟鱼的水质指标主要是水温和溶解氧,俄罗斯鲟在233条,不分枝。幼鱼背部呈灰黑色或墨绿色,体侧为灰褐色,腹部为白色或少量柠檬黄色。俄罗斯鲟适应性很强,在淡水和半咸水都能生存,但在千分之七至千分之八的盐水中生存较好,在半咸水中疾病发生率要低,而且能刺激其性腺发育。养殖鲟鱼的水质指标主要是水温和溶解氧,俄罗斯鲟在230℃都能生存,但当 相似文献
11.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1.病原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烂尾病:病原体为柱状粘球菌。病鱼尾鳍先呈黄白色粘质物,随后发展为其边缘充血,皮肤坏死,尾部肌肉脱落,显露骨骼。治疗方法:用1—2ppm 呋喃唑酮(10%粉剂)泼洒,或强氯精1ppm 浸泡2—5分钟。二、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病鱼表皮、鳍条、鳃瓣上呈现白色小点状囊泡或白色粘液,鳃片肿胀坏死,鱼体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大宗淡水鱼(靑、草、鲢、鳙、鲤、鲫、鲂)夏花鱼苗培育是鱼种生产的关键时期,水花从入池培育20-30天,长到3-5cm时,称为夏花培育阶段。为了科学合理在池塘中培育夏花鱼苗,结合本人多年指导池塘养殖户生产实践,总结十大关键技术如下:一、合理选址培育夏花鱼苗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3-5亩较为适中,塘埂坚实不渗水,排灌方便,水质良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鱼池座南朝北,东西走向,长宽比1∶3或2∶5为佳,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质的不断恶化,疾病不断增多,近年出现的"胀气"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大量死亡。一、泥鳅"胀气"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段到基层指导农户养殖胡子鲶时发现,部分鱼池的鱼种因大量感染车轮虫病而造成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其病因及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因其病原体是车轮虫。由于养鱼业的发展,目前在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中都有车轮虫,尽管鱼池虽已进行过清塘 相似文献
16.
<正>在池塘培育团头鲂鱼苗的过程中气泡病是造成鱼苗死亡的主要元凶,使培苗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笔者经过多年培苗实践,总结了一套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一、病因由于在水中某些气体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类疾病。池塘水体太肥、浮游植物过多,藻类光合作用很 相似文献
17.
<正>鱼苗经过20-30天培育后,体长长到3.3cm左右,称为夏花。由于夏花鱼种体质仍很弱,如果直接放入大水面进行食用鱼养殖,会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夏花鱼种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精细的饲养和管理,养成体质健壮,达到一定规格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鱼波豆虫对鳗鲡的危害不容忽视,该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鳗鲡的鳃上及体表上,大量寄生后,会严重影响鳗鲡的正常摄食,并导致鳗鲡死亡。现将该寄生虫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通过近年对草鱼苗种培育过程中车轮虫病诊断与防治,掌握了此病发病特点及原因,总结出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以期减少车轮虫病危害。现将该病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及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一、发病特点1.早期特点:育苗早期,水温较 相似文献
20.
<正>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往往小泥鳅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因为养殖密度过高,而需要分池养殖,以减小养殖密度,缩短养殖周期。但在泥鳅苗种分开暂养时往往引起大批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给泥鳅养殖企业或个体带来极大的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