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我国的出境游客数量高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045亿美元,我国游客成为全球众多目的地竞相争抢的客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游客受到追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国际社会对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诟病,比如缺乏秩序、不尊重当地文化、不尊重服务员工等.这些负面评价的扩散很容易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众以及国家形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究是对凝视理论本土化的实证尝试,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维度和内涵,对规范和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式文明旅游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一)世界文明舞台的主客互动:游客行为的文化与文明意义 1.不被领情的另类中国游客 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居世界第一的现实令世界瞩目,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异样的目光打量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频频见诸西方主流媒体,若以世界文化的通行视角来考量,中国游客似乎与旅游目的地国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乎,中国游客的个别行为被迅速传播放大,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游客被异化为一个土豪炫富、自我中心、缺少教养的粗俗群体.  相似文献   

4.
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2)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3)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汉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以及政府、旅游经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的角度进行调查,建议通过争创全国旅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修订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管理专门法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旅游+生态经济的产业链等路径,促进域内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亚芹 《西部旅游》2023,(19):43-45
<正>旅游本地化趋势下,居民兼有游客的身份,在居民游客双重文明公约的加持下,学者们开始研究居民游客文明行为的形成机理。文章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意向”为主要框架,通过整合TPB和MOA模型,综合构建居民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模型,并进行理论假设,以河北省邯郸市的居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及因变量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文明旅游行为养成路径上的价值观及心理驱动层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居民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影响文明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出境游人数快速增加,而游客素质良莠不齐,中国出境游客更容易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本文以导游的讲解艺术,穿插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游客在境外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类解析,进而给出导游在讲解层面上对文明旅游引导的讲解示例,以期促进和提升游客在境外旅游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明旅游”研究的认识、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文明旅游”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大众化旅游现象登上世界舞台以来,“中国游客”行为的文明与否就成为各界不时讨论的焦点.当前来看,“文明旅游”更接近于是一个“大众话题”,而尚未达到“学术问题”的高度. 1.“文明旅游”作为“大众话题” “文明旅游”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文明”和“旅游”,前者是用来界定后者性质的.舆论的共识性理解为:“文明旅游”的主体通常指游客;“文明旅游”是一个行动概念;“文明旅游”等同于“文明出游”;“文明旅游”的功能与国家形象和道德修养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产业"理性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旅游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备受冷落.各地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推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而很少有地方政府和学者关注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软实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近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现象,而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已成为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瓶颈。本文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提升国家软实力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了文明的出境旅游行为与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奥运会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使举办地在自然环境上得到美化、净化,更重要的是使包括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扬。奥运与旅游存在着互动关系,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文明旅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近来中国国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作为异质文化的负载者,游客的一言一行在国际旅游场景中都意味着一种“文化展现”,所以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频现,势必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  相似文献   

12.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相似文献   

13.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称为真正的家。尤其当一个人明白了这是宿命,他也就应该接受并且热爱变动不居的生活——那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人。将这些浪游者称之为游客就算不是侮辱,起码也是误解,因为对他们来说,旅游是不纯粹的,他们要的是生活本身,他们要求生命就是一场完全的盛宴,而非一个月的假期加十一个月的劳役;观光是不彻底的,他们要的是体验本身,他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徐洪  涂红伟 《旅游学刊》2023,(9):156-168
国家公园在为生态旅游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承受着游客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旁观者视角探讨他人不文明行为与游客道德认知在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间的调节机制。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326名游客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1)他人不文明行为对游客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当他人不文明行为较少时,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2)他人不文明行为负向影响道德认同,正向影响道德推脱;(3)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对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游客产生道德认同倾向时,能够增强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而当其产生道德推脱倾向时,这种正向影响被削弱;(4)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中介了他人不文明行为对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文章为游客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拓展了游客不文明行为和道德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范畴,也可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在游客行为管理和道德认知引导两方面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旅游学刊》2014,29(11):5-6
正本真性是一个由西方学者提出,并在西方旅游研究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成为西方旅游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这个研究话题也被介绍到中国,却在中国学者中引起了迥异的反应。一部分学者顺应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趋势,接过这个话题,并用中国的经验事实来检验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个话题对中国的适用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游客并不关心本真性。因此,去研究中国旅游中的本真性,等于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中国游客是否真的不关心本真性?不论说"是",还是说"否",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境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兴趣特征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满意度调查和细分市场展开,在研究时效和话题覆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研究分析方法,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理论,以赴澳中国游客发布在国内旅游网站的评论为素材展开分析,比较其与国际游客的差异性,继而解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在吸引物类型和旅游活动两大要素上与国际游客存在较大差异;(2)目的地要素和吸引物类型均有可能引发中国赴澳游客的正负面旅游情绪,地标性景观和多样化特色较能引发中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而中国游客对澳文化资源和冒险性旅游活动评价较低;(3)中国游客对澳大利亚旅游城市的情感喜好,与其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城市基本职能存在一定关联.这些发现与当前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较为吻合,但与现存针对中国赴澳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不一致.研究的意义在于开拓了研究游客偏好和评价的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国际旅游目的地改进针对中国游客的营销策略和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旅游学刊》2016,(8):10-13
当下,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文明旅游却成为一个全民考题.经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曝光和反复讨论,人们对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自是“心有戚戚焉”,予以不同的关注视角和研究解读.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4年年底对文明旅游开展了专题研究,以“不文明旅游”为关键词,在重要的新闻媒体平台(如凤凰网、新浪网)上采集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关于“不文明旅游”的562条新闻报道,利用ROST CM6软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前100个高频特征词,以此探查不文明旅游的基本情况(表1).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东道主凝视的视角着重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不同认知,强调东道主在主客交往时及其对游客的认知有其自身观点,且该立场深受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案例点,发现丽江当地居民认为背包旅游者群体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国内背包游客群体大多不被认同,更多情况下只被认为是在追随西方背包旅游者.在旅游行为上,西方背包游客相对强烈的探险意识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原真体验的追求令目的地居民肃然起敬,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背包旅游者.而国内背包游客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常被当地居民诟病,从而强化了这些游客只是作为“跟风者”的印象.相比于国内背包旅游者,西方背包游客同样被认为由于受过西方文化良好的教育而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十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章认为,丽江当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两个游客群体发展状态和旅游行为现实的映射,但更受到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然而对于中西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丽江当地居民并非照单全收.当他们捕捉到体现西方背包游客对当地“居高临下”态度的视觉符号时(如拍摄脏乱的垃圾桶,闯入当地居民家里等),一种反感情绪会被激发.而这样的情绪却正好体现了当前我国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它为我国未来5年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全文,通篇都透露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它的快速发展既会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又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旅游业有效率的发展是学界近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于“十三五”开局之年以“旅游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展开笔谈,就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抛砖引玉,引发旅游学界对旅游业发展中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的关注。即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与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系?中国旅游业如何助推美丽中国和生态之明建设?本期的6篇笔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珠峰大本营惊现“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树制造樱花雨拍照;安徽花戏楼人像被摸黑……这些旅游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