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rry提出的“游客凝视”是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徽州村落旅游凝视的主体是游客和东道主,客体和核心是物质指向与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两主体依托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而对文化符号的认识层次较浅.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具有丰富的徽文化特征吸引物.在案例地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定性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定量和定性资料,并对相关网络文本及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微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及东道主凝视行为,梳理游客凝视行为和东道主凝视行为共同作用的过程.研究发现,徽文化的内涵、徽文化的精神内髓在旅游过程中鲜有彰显.游客对文化符号需求层次较浅,东道主对文化符号认识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情绪启动效应和规范焦点理论,研究了景区规范类标识牌语言风格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劝说效果,探索标识牌颜色效价与语言风格匹配方式对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景区标识牌语言风格(理性诉求vs.感性诉求)对旅游者劝说效果影响显著.(2)颜色在中国游客的认知经验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心理效价,当标识牌语言风格与标识牌颜色效价(积极vs.消极)达成匹配时,劝说效果更好.(3)概念流畅性是语言风格与颜色效价匹配影响劝说效果的中介变量.文章为提高旅游景区标识牌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道德教育和干预效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从东道主凝视的视角着重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不同认知,强调东道主在主客交往时及其对游客的认知有其自身观点,且该立场深受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案例点,发现丽江当地居民认为背包旅游者群体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国内背包游客群体大多不被认同,更多情况下只被认为是在追随西方背包旅游者.在旅游行为上,西方背包游客相对强烈的探险意识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原真体验的追求令目的地居民肃然起敬,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背包旅游者.而国内背包游客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常被当地居民诟病,从而强化了这些游客只是作为“跟风者”的印象.相比于国内背包旅游者,西方背包游客同样被认为由于受过西方文化良好的教育而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十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章认为,丽江当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两个游客群体发展状态和旅游行为现实的映射,但更受到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然而对于中西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丽江当地居民并非照单全收.当他们捕捉到体现西方背包游客对当地“居高临下”态度的视觉符号时(如拍摄脏乱的垃圾桶,闯入当地居民家里等),一种反感情绪会被激发.而这样的情绪却正好体现了当前我国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洪  涂红伟 《旅游学刊》2023,(9):156-168
国家公园在为生态旅游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承受着游客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旁观者视角探讨他人不文明行为与游客道德认知在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间的调节机制。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326名游客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1)他人不文明行为对游客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当他人不文明行为较少时,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2)他人不文明行为负向影响道德认同,正向影响道德推脱;(3)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对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游客产生道德认同倾向时,能够增强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而当其产生道德推脱倾向时,这种正向影响被削弱;(4)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中介了他人不文明行为对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文章为游客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拓展了游客不文明行为和道德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范畴,也可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在游客行为管理和道德认知引导两方面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茂英 《旅游学刊》2012,27(3):107-112
文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研究中的"凝视"理论,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游客凝视"。文章认为,"旅游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单向的"游客凝视"。"旅游凝视"还包括"当地人凝视"、"专家凝视"、"游客间凝视"、"隐性凝视",以及各"凝视"力量之间因权力悬殊和变化而产生的互相凝视。"旅游凝视"从旅游的角度来考察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评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重点阐述我国学者可以努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亚芹 《西部旅游》2023,(19):43-45
<正>旅游本地化趋势下,居民兼有游客的身份,在居民游客双重文明公约的加持下,学者们开始研究居民游客文明行为的形成机理。文章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意向”为主要框架,通过整合TPB和MOA模型,综合构建居民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模型,并进行理论假设,以河北省邯郸市的居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及因变量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文明旅游行为养成路径上的价值观及心理驱动层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居民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影响文明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7.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丹萍 《旅游学刊》2007,22(6):91-95
1992年,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凝视"的著述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视"理论.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旅游者拍摄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旅游凝视"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某些旅游现象.  相似文献   

8.
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2)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3)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洋  蔡溢  殷红梅 《旅游学刊》2015,30(2):52-60
旅游者行为研究是旅游地理较为重要的研究范畴.旅游者行为在旅游过程中时间、空间维度下的变化规律研究开展较少.研究以贵阳市“90后”群体为例,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出反映“90后”旅游者行为时空变化规律及特征的90s-TGM模型.该模型以“旅游欲”作为核心范畴,将“90后”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行为以4阶段式给予概括与总结,并清晰地反映出“90后”旅游者行为各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残障人士是无障碍旅游市场的核心,深入理解残障人士旅游行为是促进这一细分市场发展实践的必要前提。文章聚焦残障人士旅游行为,按照旅游者决策过程和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系统梳理了源自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的78篇英文文献,构建了残障人士旅游行为研究框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发现:研究样本选择往往不区分残障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欧、美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内容碎片化,研究缺少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多样化,数据获取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残障人士旅游决策过程比一般游客多经历“接受与重新融和”和“协商”的过程,其行为受到旅游者特征、群体支持、旅游服务、社会支持、辅助工具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吸取多学科研究范式和理论依据,考虑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重视残障人士的旅游经历和心理活动,按照残障类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