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旅游学刊》2016,(8):10-13
当下,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文明旅游却成为一个全民考题.经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曝光和反复讨论,人们对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自是“心有戚戚焉”,予以不同的关注视角和研究解读.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4年年底对文明旅游开展了专题研究,以“不文明旅游”为关键词,在重要的新闻媒体平台(如凤凰网、新浪网)上采集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关于“不文明旅游”的562条新闻报道,利用ROST CM6软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前100个高频特征词,以此探查不文明旅游的基本情况(表1).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明旅游”研究的认识、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文明旅游”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大众化旅游现象登上世界舞台以来,“中国游客”行为的文明与否就成为各界不时讨论的焦点.当前来看,“文明旅游”更接近于是一个“大众话题”,而尚未达到“学术问题”的高度. 1.“文明旅游”作为“大众话题” “文明旅游”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文明”和“旅游”,前者是用来界定后者性质的.舆论的共识性理解为:“文明旅游”的主体通常指游客;“文明旅游”是一个行动概念;“文明旅游”等同于“文明出游”;“文明旅游”的功能与国家形象和道德修养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式文明旅游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一)世界文明舞台的主客互动:游客行为的文化与文明意义 1.不被领情的另类中国游客 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居世界第一的现实令世界瞩目,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异样的目光打量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频频见诸西方主流媒体,若以世界文化的通行视角来考量,中国游客似乎与旅游目的地国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乎,中国游客的个别行为被迅速传播放大,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游客被异化为一个土豪炫富、自我中心、缺少教养的粗俗群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软实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近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现象,而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已成为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瓶颈。本文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提升国家软实力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了文明的出境旅游行为与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2)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3)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从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来看,现代性与去个性化是引发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为逃离现代性而参与旅游活动,在现代性作用下,游客的真我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会形成求解脱心理、占有意识及后现代性诉求未满足感,从而导致游客不文明旅游现象。在群体中匿名的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时,群体性与匿名性会产生去个性化效应,致使游客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很可能遵循群体规则,效仿其他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因此,应不断满足游客的愉悦性、个性化和体验性等需求,缓解游客的多重疏离感;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游客的自我察觉,弱化去个性化效应,强化文明旅游宣传的示范引领,有效引导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营造文明、健康和绿色的旅游氛围,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化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究是对凝视理论本土化的实证尝试,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维度和内涵,对规范和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以及政府、旅游经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的角度进行调查,建议通过争创全国旅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修订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管理专门法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旅游+生态经济的产业链等路径,促进域内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归纳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负面影响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梳理了国家相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认为尚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故提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亚芹 《西部旅游》2023,(19):43-45
<正>旅游本地化趋势下,居民兼有游客的身份,在居民游客双重文明公约的加持下,学者们开始研究居民游客文明行为的形成机理。文章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意向”为主要框架,通过整合TPB和MOA模型,综合构建居民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模型,并进行理论假设,以河北省邯郸市的居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及因变量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文明旅游行为养成路径上的价值观及心理驱动层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居民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影响文明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而也日益增添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负载.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却不断地出现各种“乱象”,因而关于旅游的“异化”问题,关于文明旅游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明”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扩展或生长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其意义指涉和价值引导都呈现为一种动态的节律,立足于当下,针对各种旅游异化现象,文明旅游在价值意义上主要呈现为这样三重维度: 一、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奥运会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使举办地在自然环境上得到美化、净化,更重要的是使包括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扬。奥运与旅游存在着互动关系,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文明旅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近来中国国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作为异质文化的负载者,游客的一言一行在国际旅游场景中都意味着一种“文化展现”,所以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频现,势必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当代旅游研究领域,针对旅游需求不断升级、传统大众旅游模式不断被各种利基旅游市场所挤压的局面,探索旅游心理、行为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凸显其价值。尤其是最近20年,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为相关旅游实践所广泛应用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一面镜子,一种观照方式,通过它,不但目的地居民知道我们如何看他们,而且我们也知道他们如何看我们.然而,旅游中的相互观看,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也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加深冲突.为了降低旅游造成误解的概率,促进相互理解,就有必要形成一些文明的行为准则.媒体上所报道的一些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雅和不端行为,就是不文明的体现.当然,大部分中国出境游客还是体现出了应有的文明水平,否则,世界各地热门旅游点还不炸开了锅?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生态补偿:内涵探讨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在旅游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一方面,生态/环境成为旅游地重要的吸引要素,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另一方面,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整体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值.因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旅游生态补偿受到了重视.文章在生态旅游研究起源分析基础上,对旅游生态补偿的4个核心科学问题进行系统分析:①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什么是旅游生态补偿);②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补给谁,谁出钱);③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多少);④旅游生态补偿的渠道与机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怎样的资金分配方式和政策体系).最后,文章展望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进行,认为需要关注3个重点问题:①从实践需求和研究现状看,目前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判别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和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共识;②未来研究需要具体关注旅游生态补偿的区域和产权界定情景;③未来亦需关注国外生态补偿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范中国公民国内及境外旅游行为,由官方提醒我们在文明方面的欠缺已经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对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反讽。文明旅游成为维护国家形象,增强我国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情绪启动效应和规范焦点理论,研究了景区规范类标识牌语言风格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劝说效果,探索标识牌颜色效价与语言风格匹配方式对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景区标识牌语言风格(理性诉求vs.感性诉求)对旅游者劝说效果影响显著.(2)颜色在中国游客的认知经验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心理效价,当标识牌语言风格与标识牌颜色效价(积极vs.消极)达成匹配时,劝说效果更好.(3)概念流畅性是语言风格与颜色效价匹配影响劝说效果的中介变量.文章为提高旅游景区标识牌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道德教育和干预效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我国的出境游客数量高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045亿美元,我国游客成为全球众多目的地竞相争抢的客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游客受到追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国际社会对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诟病,比如缺乏秩序、不尊重当地文化、不尊重服务员工等.这些负面评价的扩散很容易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众以及国家形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旅游成为了越来越多群众的选择,大众旅游时代已到来。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成为了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元素,二者逐渐融合,成为了新时代旅游的新气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缺不缺"到"精不精"的转变,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品质,真正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成为文旅人必须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乡村节事的发展态势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重大节事的成功举办为举办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节事及节事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政府、企业界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争相申办、举办各类节事,以期在城市建设、资源利用、形象塑造、经济收益、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及知名度提升等方面获得显著效益.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随之不断加快.近年来,节事举办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广大乡村地区也逐渐意识到节事及节事旅游蕴含的巨大能量并付诸实践.乡村节事与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逐渐紧密结合,发展成为兼具地方特色与节事活力的新型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