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的鼓舞下,按照国务院“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2001年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582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退耕地上产品产出和价格等高折现率情况下,参与工程农户家庭收入的净现值依旧为正值,这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说明只要退耕农户权益得到保护,就不会出现大面积复耕反弹现象。  相似文献   

3.
阐明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构成、补助性质和分担情况;对工程成本资金管理和运作责任主体不明确、补助成本结构设置不尽合理、退耕农户成本总体弥补不足的问题突出、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中实际负担过多成本以及补助期偏短、配套基础建设进展缓慢、培育替代产业难度大等退耕还林工程成本补助管理及成本分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退耕还林工程成本有效分担的原则、财政职责在政府间的合理分配、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区地方政府正常工程管理工作运转的资金需要、兼顾效率原则和改进成本补助资金方法等创新退耕还林工程成本分担机制,优化政府间财政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项目1999~2008年2070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在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林业、非农业劳动力供给,而显著减少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大于长江流域农户;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户劳动力从土地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促进了农户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6.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与公共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外部性、公共商品、免费搭车、市场失灵等基本概念,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是准公共商品。同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要求,提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应把准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的边际,以便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完善现有政策,做好工程规划和预算工作,完善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制定一项合理的林业生产经营政策。  相似文献   

7.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采用OLS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工程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并且有利于稳定农户收入结构;工程实施成果的维护对农户家庭收入带来了积极作用,林果业的经济效益已显现。为了进一步维护退耕还林工程的治理成果,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当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为农户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户参与工程治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中农户利益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社科院农经所退耕还林课题组到四川部分退耕还林试点县的乡村社和农户调查了解四川退耕还林 (草 )试点示范工程的进展情况、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以及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的意见和呼声。此次调查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退耕还林 (草 )作为生态建设工程的重大举措 ,符合中国国情和西部生态脆弱的实际 ,顺应民心 ,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 ,对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某些具体问题 ,由于宣传不到位 ,工作不细 ,处置不当 ,农民对此不满意 ,个别意见还比较尖锐 ,现将陡坡…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运用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同时基于现实的考虑,应在原有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基础上适当降低补偿标准,延长补偿年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级政府支付能力、县域经济中农业贡献率、农户后续生机情况等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规范指标值,然后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之分为3个等级,建议不同等级的县(区)实施不同的补偿额度,同一等级内实施不同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行为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了政府、林管部门和农户为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而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期满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机理,最后通过博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属地化地勘单位在地质勘查市场上生存发展现状,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依据,对地质勘查工作劳动消耗价值补偿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原因之一在于地质工作人员付出的劳动消耗没有得到合理补偿,找矿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建议: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研究制定成本齐全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建立地勘单位找矿成果价值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激励农户持续有效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机制创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剖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程度状况,指出了农户参与层次和参与深度有待提升;进而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的机制创新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元补偿激励机制、林权安全保障机制、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等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一个有同时选择的动态博弈模型来模拟政府、保险公司、森林经营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分析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与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关系:如果政府想摆脱目前森林保险的困境,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必须提供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并给予实质性的财政补贴支持。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方法: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4月在周至南部山区的农户生计调查数据,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农户,但参与退耕通过户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时间变化对中低水平的农户收入也仍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为巩固退耕工程成果,当地政府应提供信息,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外出务工等非农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量为休耕规模约束条件,得出目标年可休耕规模共397.66万h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5.11%,呈“中”“东”两大主要集聚区。(3)根据综合休耕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休耕区、重点休耕区、有条件休耕区和后备休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休耕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结论:休耕地分区受“极化度”和“休耕规模”双重约束,未来应关注耕地健康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区开展休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研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可以为促进流转公平合理进行、保证农民权益提供相关借鉴。基于东北三省部分地区164个村的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博弈理论Shapley值法,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收益进行分配,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政府要求成为流转收益分配主体,集体和农民都认为自己应该成为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且不赞成政府参与流转收益的分配。通过统计分析和博弈论Shapley法计算后比较,得出政府、集体、农民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比例分别为:25%~30%、50%~55%、15%~20%。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中,政府应分享一部分流转收益;集体应成为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农民可以获取少量流转收益。  相似文献   

20.
强调农地社保的"乡土养老话语"与强调土地流转的"社保养老话语"对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改革关系争论激烈.本文以河南省L村一组为田野案例,以动态嵌入为分析框架,审视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关系问题,考察当下养老议题中老年农民、农地制度、市场及三代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性增强的同时,老人种地行为更深度地嵌入"渐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