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雪芬 《旅游学刊》2012,27(9):99-105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休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的个体价值:使人“成为人”与休闲的社会价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两个方面.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使人“成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存在的自由;休闲使人“成为人”的本体论奠基是休闲自由使人自由地成长,使人“成为”人,使人全面地恢复活力,使人完整地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实践途径是体验“成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的现实指向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成为人”对于提高我国民族的素养和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式文明旅游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一)世界文明舞台的主客互动:游客行为的文化与文明意义 1.不被领情的另类中国游客 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居世界第一的现实令世界瞩目,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异样的目光打量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频频见诸西方主流媒体,若以世界文化的通行视角来考量,中国游客似乎与旅游目的地国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乎,中国游客的个别行为被迅速传播放大,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游客被异化为一个土豪炫富、自我中心、缺少教养的粗俗群体.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明旅游”研究的认识、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文明旅游”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大众化旅游现象登上世界舞台以来,“中国游客”行为的文明与否就成为各界不时讨论的焦点.当前来看,“文明旅游”更接近于是一个“大众话题”,而尚未达到“学术问题”的高度. 1.“文明旅游”作为“大众话题” “文明旅游”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文明”和“旅游”,前者是用来界定后者性质的.舆论的共识性理解为:“文明旅游”的主体通常指游客;“文明旅游”是一个行动概念;“文明旅游”等同于“文明出游”;“文明旅游”的功能与国家形象和道德修养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旅游学刊》2016,(8):10-13
当下,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文明旅游却成为一个全民考题.经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曝光和反复讨论,人们对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自是“心有戚戚焉”,予以不同的关注视角和研究解读.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4年年底对文明旅游开展了专题研究,以“不文明旅游”为关键词,在重要的新闻媒体平台(如凤凰网、新浪网)上采集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关于“不文明旅游”的562条新闻报道,利用ROST CM6软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前100个高频特征词,以此探查不文明旅游的基本情况(表1).  相似文献   

5.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旅游作为情感型经济,以人的服务为其精髓和特质。在旅游业“六大要素”的产品链中,贯穿并渗透其间的人格化服务,堪称主体产品或灵魂产品。因而,高度重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对于以提供人的服务为天职的旅游产业来说,其决定性意义显而易见。尤其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强调服务质量也不为过。扩而言之,如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思路一样,是盲目崇尚数量规模型,还是自觉坚持质量效益型,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醒了。这就是为什么早在70年代末,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我什1:发展旅游业,一定要重视旅游…  相似文献   

7.
旅游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珠峰大本营惊现“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树制造樱花雨拍照;安徽花戏楼人像被摸黑……这些旅游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现代乡村旅游的原根性诉求,探讨乡村旅游诉求的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从文献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需求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需求呈非正态分布特征,大多数乡村游客对学界强调的“乡村性”事项并不关心,主要是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促成乡村游客调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但多种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旅游原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经济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产业发展导向是乡村旅游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乡村旅游亟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重新定位乡村的“美丽”内涵,回归乡村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根性功能,实现“安天下、稳民心”,以致“近者悦、远者来”之愿景.  相似文献   

9.
一、旅游空间正义认知 旅游空间的概念并非传统几何学和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①.在这个过程中,周期性甚或永久性的“逻辑循环”甚至“反逻辑循环”的出现,事实上都体现了旅游地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物化,进而产生异化集聚的社会空间效应,以及不同主体间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深层原因②.旅游空间正义旨在实现旅游空间实践的经济、社会和空间权利协同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对旅游空间正义的实践就是要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将民生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旅游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旨归③.  相似文献   

10.
奥运会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使举办地在自然环境上得到美化、净化,更重要的是使包括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扬。奥运与旅游存在着互动关系,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文明旅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近来中国国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作为异质文化的负载者,游客的一言一行在国际旅游场景中都意味着一种“文化展现”,所以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频现,势必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  相似文献   

11.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究是对凝视理论本土化的实证尝试,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维度和内涵,对规范和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鲁  王臻真 《旅游学刊》2016,(11):138-141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旅游学刊》创刊30周年.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于10月19日至23日在洛阳召开.本届年会主要聚焦“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主题,探讨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及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为旅游学术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休闲:“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一年享有115天假日、社会进步的国家,如何让民众"聪明地"用闲,引导民众享受健康、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休闲实践领域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的阐述,为我国正在兴起的休闲经济、休闲消费、休闲产业和休闲旅游提供了及时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偏枯现象,正在制约着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谓旅游研究中的偏枯现象,乃是指太多的研究者只关注于对"旅游经济"的探讨,而忽略了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忽略了旅游者的精神世界,忽略了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忽略了旅游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一句话,只重物,不重人,只看到白花花的银子,而把"人"丢到了一边.  相似文献   

15.
探析旅游环境保护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探析旅游环境保护内涵□徐军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生活享受。近年来,在美国的一次有关“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的调查询问的答案中,数量占第一位的是旅游,60%的回答认为,旅游就是“好的生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在境外有关空间、地理和城市研究中,空间正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阐释视角,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正义问题将民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拓宽争取环境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政治视野.把空间正义视角引入旅游空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为已经困扰旅游经济的诸多乱象,如商业欺骗、游客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为空间全面旅游化,即从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整体建设的过渡提供战略性思路.当然,讨论旅游空间正义问题似乎特别困难.这是因为,正义本身涉及法律意义上的“是”(权益)和关乎伦理意义上的“应当”(价值),这又与对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空间的理解有关,而后者正是有待在理论上澄清的基本问题.本文意在从空间生产视角简要地阐明正义在旅游空间建构中的独特意义及其当前重要问题,以期为这个有竞争力的新话语在中国学术空间中的生长做一些前提性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战略的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李金早局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一文,对“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实质的说明是:“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骁鸣 《旅游学刊》2016,(11):14-21
流行文化中有关“旅行的意义”的说法并不少见,但如何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却很少有人研究.该研究从“意义”的3种常见用法——价值与目的、含义与语义、语境与范畴——入手,主要借鉴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如下主要观点:①存在两种阐释“旅行的意义”的可能方式,即可以将其理解为旅行行为本身在语境、含义、价值之间的一种整体性关联,也可理解为嵌套于人们的整个生命时空或生活世界之中的一种基于“旅行-意义”的关联,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从旅行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②人们是先行在前语言的层面上获得了原初的“旅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用语言来获得派生的“旅行的意义”;③对“旅行的意义”这个命题来说,更合理的提问方式应该不是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问旅行的意义“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19.
旅游学科"元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昆欣 《旅游学刊》2003,18(3):76-79
旅游学科“元研究”是以旅游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的意义在于如何使旅游学科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旅游学科理论研究的反思,引入“元研究”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学科的简单要素,阐述了旅游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试图解释旅游学科的基本问题.为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风景名胜区股票上市”论争的实质是风景资源应否进行和如何进行旅游经营的问题。作者对于风景资源权益、它的功能、它的价值评价、风景区门票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风景旅游经济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对论争中正反双方的立场提出了批评性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