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从东道主凝视的视角着重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不同认知,强调东道主在主客交往时及其对游客的认知有其自身观点,且该立场深受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案例点,发现丽江当地居民认为背包旅游者群体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国内背包游客群体大多不被认同,更多情况下只被认为是在追随西方背包旅游者.在旅游行为上,西方背包游客相对强烈的探险意识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原真体验的追求令目的地居民肃然起敬,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背包旅游者.而国内背包游客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常被当地居民诟病,从而强化了这些游客只是作为“跟风者”的印象.相比于国内背包旅游者,西方背包游客同样被认为由于受过西方文化良好的教育而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十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章认为,丽江当地居民对中西方背包游客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两个游客群体发展状态和旅游行为现实的映射,但更受到中西方文化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然而对于中西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丽江当地居民并非照单全收.当他们捕捉到体现西方背包游客对当地“居高临下”态度的视觉符号时(如拍摄脏乱的垃圾桶,闯入当地居民家里等),一种反感情绪会被激发.而这样的情绪却正好体现了当前我国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不平等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2.
2015年,我国的出境游客数量高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045亿美元,我国游客成为全球众多目的地竞相争抢的客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游客受到追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国际社会对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诟病,比如缺乏秩序、不尊重当地文化、不尊重服务员工等.这些负面评价的扩散很容易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众以及国家形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明旅游”研究的认识、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文明旅游”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大众化旅游现象登上世界舞台以来,“中国游客”行为的文明与否就成为各界不时讨论的焦点.当前来看,“文明旅游”更接近于是一个“大众话题”,而尚未达到“学术问题”的高度. 1.“文明旅游”作为“大众话题” “文明旅游”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文明”和“旅游”,前者是用来界定后者性质的.舆论的共识性理解为:“文明旅游”的主体通常指游客;“文明旅游”是一个行动概念;“文明旅游”等同于“文明出游”;“文明旅游”的功能与国家形象和道德修养相关.  相似文献   

4.
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2)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3)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奥运会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使举办地在自然环境上得到美化、净化,更重要的是使包括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扬。奥运与旅游存在着互动关系,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文明旅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近来中国国民在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作为异质文化的负载者,游客的一言一行在国际旅游场景中都意味着一种“文化展现”,所以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频现,势必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魅力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们去到沿线一带的地方参观旅游一揽芳华,由此。,丝绸之路旅游也成为世界旅游的一条精品经典路线。所以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也在进行着丝绸之路旅游的大力开发,同时多层面地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尤其在丝路旅游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曾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古代世界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古典时代各轴心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7.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究是对凝视理论本土化的实证尝试,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维度和内涵,对规范和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旅游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珠峰大本营惊现“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树制造樱花雨拍照;安徽花戏楼人像被摸黑……这些旅游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相似文献   

9.
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蔡利平 《旅游学刊》2007,22(1):16-18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为此,本文建议对3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即对中国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及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进行多方位高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一面镜子,一种观照方式,通过它,不但目的地居民知道我们如何看他们,而且我们也知道他们如何看我们.然而,旅游中的相互观看,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也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加深冲突.为了降低旅游造成误解的概率,促进相互理解,就有必要形成一些文明的行为准则.媒体上所报道的一些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雅和不端行为,就是不文明的体现.当然,大部分中国出境游客还是体现出了应有的文明水平,否则,世界各地热门旅游点还不炸开了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出境游人数快速增加,而游客素质良莠不齐,中国出境游客更容易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本文以导游的讲解艺术,穿插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游客在境外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类解析,进而给出导游在讲解层面上对文明旅游引导的讲解示例,以期促进和提升游客在境外旅游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游客赴欧旅游组织机构的发展与未来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革群 《旅游学刊》2007,22(5):40-45
本文试图从全新思维角度阐明全球背景下中国出境旅游,特别是赴欧洲的出境旅游的特征.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游客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旅游行为、中国游客赴欧旅游的动机和不同游客群体、中国和欧洲游客之间的知识鸿沟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基础上,提出中国与欧洲旅游组织机构的未来发展任务,并进一步指出从事中国出境游的经销商和企业应以顾客为定向,发展适合中国游客市场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王宁 《旅游学刊》2014,29(11):5-6
正本真性是一个由西方学者提出,并在西方旅游研究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成为西方旅游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这个研究话题也被介绍到中国,却在中国学者中引起了迥异的反应。一部分学者顺应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趋势,接过这个话题,并用中国的经验事实来检验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个话题对中国的适用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游客并不关心本真性。因此,去研究中国旅游中的本真性,等于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中国游客是否真的不关心本真性?不论说"是",还是说"否",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rry提出的“游客凝视”是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徽州村落旅游凝视的主体是游客和东道主,客体和核心是物质指向与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两主体依托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而对文化符号的认识层次较浅.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具有丰富的徽文化特征吸引物.在案例地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定性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定量和定性资料,并对相关网络文本及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微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及东道主凝视行为,梳理游客凝视行为和东道主凝视行为共同作用的过程.研究发现,徽文化的内涵、徽文化的精神内髓在旅游过程中鲜有彰显.游客对文化符号需求层次较浅,东道主对文化符号认识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15.
综观近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大致可以梳理出两个主线:一是把旅游看作经济活动,以研究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范式和量化方法,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去研究旅游经济;另外一个研究范式则反对把旅游单纯化为经济行为,坚持把旅游看作是社会和文化活动,更加关注旅游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处于现代市场经济起飞,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占主导的阶段,学术研究往往有意无意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需要,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学术界都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愿景、难题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同时,我们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一带一路"跨越了世界两大主要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国际旅游总量占据了全球的70%以上,目前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已超过2500万人次,"一带一路"旅游将成为世界旅游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杨亚芹 《西部旅游》2023,(19):43-45
<正>旅游本地化趋势下,居民兼有游客的身份,在居民游客双重文明公约的加持下,学者们开始研究居民游客文明行为的形成机理。文章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意向”为主要框架,通过整合TPB和MOA模型,综合构建居民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模型,并进行理论假设,以河北省邯郸市的居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及因变量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文明旅游行为养成路径上的价值观及心理驱动层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居民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影响文明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汉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以及政府、旅游经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的角度进行调查,建议通过争创全国旅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修订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管理专门法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旅游+生态经济的产业链等路径,促进域内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珍贵旅游资源。峨眉山市罗目古镇又名青龙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其不充分、不完善的开发现状并未使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发挥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