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习语是一种简洁、流行、有意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并使用这些习语,可以说,习语是历史文化沉淀后的产物,它包含着特定的语言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习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他为该语言的丰富性添砖加瓦。由于各语言自身的文化、地理、历史等原因,各语言文化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在其影响下的习语含义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阐释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减少英汉习语差异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平衡商业与公益?对于年轻的旅行者来说,旅途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收获",而是将自己的爱心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在"给予"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就是目前国际上颇受青年人推崇的旅游方式——公益旅行。所谓"公益旅游",就是在做义工服务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项独特的旅行方式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3.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经常被人们使用,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于英语语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英语发展的趋势以及在汉语影响下英语用语的分析,对多元语境下的英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今中西关于“旅游”这一概念含义不尽相同,要言之,旅游是兼具劳作与休闲两种成份的人类非定居性的旅行活动。古代的旅游劳作成份较大而休闲成份较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劳作与休闲的成份彼消此长,反映出人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历史进步。与现代旅...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学旅行这种崭新的育人方式,不断应用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在优势行动价值背景下,研学旅行对培养学生认知与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研学旅行也可以更好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见解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简单对研学旅行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基于优势行动价值的研学旅行现状与意义,最后提出基于优势行动价值的研学旅行策略,以期更好通过优势价值行动,来提升研学旅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文旅融合新模式,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革命历史纪念馆与小学研学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支撑。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以陕西榆林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的难点,并从打造体验式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优质研学旅行品牌项目、树立多业态跨界融合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淼  谢彦君 《旅游学刊》2020,35(2):121-133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主流旅游研究中呈现出"表演转向"。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这一转向至今仍方兴未艾。"performance"(表演)作为一个具有强有力启发意义的隐喻,为西方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关注甚少,甚至对"表演"的理解还停留在通俗层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文"performance"一词与中文对应词"表演"在各自语言体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含义差别。理解英文世界中"表演"隐喻的内涵,还需追根溯源,向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寻求答案。文章对performance一词进行词源考察,探究不同语言环境中"表演"的含义及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中"表演"的内涵,并且对西方旅游研究中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进而提炼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核心特点。文章最后指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对未来旅游体验研究所给予的启示:第一,国内学界应该寻找一个替代性词语来表达performance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含义,以弥合语言体系转换所造成的裂隙。第二,表演转向中的温和模式和激进模式并不是替代关系,旅游体验研究不必在二者中选择其一作为立场。第三,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过程,而不是结果。第四,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关系,而不是元素。第五,旅游体验研究方法需要新的突破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亲子旅游中围绕“乖小孩”展开的社会话语为切入点,以亲子互动过程为考察重心,探究亲子旅游体验与教育之间的实际关联。文章借鉴了教育现象学理论,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和焦点访谈的调研方法,结合儿童绘画和作文、照片以及父母提供的朋友圈图文等材料,将亲子旅游中的基本行为互动结构梳理为:“好父母”的“轻学校”“见世面”“尊喜好”等行动以及“乖小孩”的“不乱跑”“敞开玩”“玩中学”“好状态”“给面子”等表现。由此进一步指出,亲子旅游中围绕儿童教育的核心互动形式——“双向性”情感互动,它既是实现儿童教育目标的手段,也理应成为教育目标之一。这种亲子旅游中“双向性”情感互动的意义首先在于,“乖小孩”与“好父母”在旅游语境中有机会更充分地表达差异化的诉求,突破日常生活互动中的惯例化与模糊性。其次,亲子间“双向性”情感互动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以共同成长为要义的亲子教育的实质内涵。研究从“乖小孩”这一日常话语作为切入点的方法路径选择,有利于凸显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背后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意义;而对亲子旅游互动的“双向性”特征的强调,有利于将亲子旅游从一般性的“儿童教育”推进到富含情感意蕴的“亲子教育”,并为亲...  相似文献   

10.
在境外有关空间、地理和城市研究中,空间正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阐释视角,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正义问题将民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拓宽争取环境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政治视野.把空间正义视角引入旅游空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为已经困扰旅游经济的诸多乱象,如商业欺骗、游客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为空间全面旅游化,即从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整体建设的过渡提供战略性思路.当然,讨论旅游空间正义问题似乎特别困难.这是因为,正义本身涉及法律意义上的“是”(权益)和关乎伦理意义上的“应当”(价值),这又与对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空间的理解有关,而后者正是有待在理论上澄清的基本问题.本文意在从空间生产视角简要地阐明正义在旅游空间建构中的独特意义及其当前重要问题,以期为这个有竞争力的新话语在中国学术空间中的生长做一些前提性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