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语是一种简洁、流行、有意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并使用这些习语,可以说,习语是历史文化沉淀后的产物,它包含着特定的语言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习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他为该语言的丰富性添砖加瓦。由于各语言自身的文化、地理、历史等原因,各语言文化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在其影响下的习语含义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阐释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减少英汉习语差异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平衡商业与公益?对于年轻的旅行者来说,旅途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收获",而是将自己的爱心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在"给予"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就是目前国际上颇受青年人推崇的旅游方式——公益旅行。所谓"公益旅游",就是在做义工服务的同时享受旅游的乐趣。这项独特的旅行方式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3.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经常被人们使用,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于英语语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英语发展的趋势以及在汉语影响下英语用语的分析,对多元语境下的英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今中西关于“旅游”这一概念含义不尽相同,要言之,旅游是兼具劳作与休闲两种成份的人类非定居性的旅行活动。古代的旅游劳作成份较大而休闲成份较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劳作与休闲的成份彼消此长,反映出人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历史进步。与现代旅...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评估的分组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行费用区间分析(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简称TCIA)是对传统旅行费用法TCM改进的一种旅行费用分析方法。为将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更加真实合理的量化评估,作者在TCIA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对游客样本进行分组的旅行费用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分组TCIA方法。本文以乌梁素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该保护区旅游者的社会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用分组T℃IA方法评估了该保护区2005年游憩价值为2604.71万元。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学旅行这种崭新的育人方式,不断应用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在优势行动价值背景下,研学旅行对培养学生认知与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研学旅行也可以更好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见解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简单对研学旅行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基于优势行动价值的研学旅行现状与意义,最后提出基于优势行动价值的研学旅行策略,以期更好通过优势价值行动,来提升研学旅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旅游者为什么要出行,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有什么意义?本文尝试从流动性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参照“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途径与标志”这一逻辑,假想了“流动性背景下旅游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场景,从独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统一两个阶段探讨旅游者空间行为在流动性背景下的意义;进而提出了“旅游者空间行为是人成为现代人的重要途径”的理论假说,并从起点、标志和身份3个层面论述了旅游者空间行为之于“人成为现代人”的意义。为回应龚鹏程将旅行的意义归结为“动物之本能”并融入“人类的文明”生成与演化宏观框架,本文在流动性与现代性视角下将旅游者空间行为的意义归结为“现代人之本能”并纳入“现代文明”生成与演化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文旅融合新模式,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革命历史纪念馆与小学研学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支撑。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以陕西榆林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的难点,并从打造体验式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优质研学旅行品牌项目、树立多业态跨界融合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淼  谢彦君 《旅游学刊》2020,35(2):121-133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主流旅游研究中呈现出"表演转向"。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这一转向至今仍方兴未艾。"performance"(表演)作为一个具有强有力启发意义的隐喻,为西方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关注甚少,甚至对"表演"的理解还停留在通俗层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文"performance"一词与中文对应词"表演"在各自语言体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含义差别。理解英文世界中"表演"隐喻的内涵,还需追根溯源,向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寻求答案。文章对performance一词进行词源考察,探究不同语言环境中"表演"的含义及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中"表演"的内涵,并且对西方旅游研究中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进而提炼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核心特点。文章最后指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对未来旅游体验研究所给予的启示:第一,国内学界应该寻找一个替代性词语来表达performance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含义,以弥合语言体系转换所造成的裂隙。第二,表演转向中的温和模式和激进模式并不是替代关系,旅游体验研究不必在二者中选择其一作为立场。第三,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过程,而不是结果。第四,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关系,而不是元素。第五,旅游体验研究方法需要新的突破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