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蒂利的民族国家形成理论主要探讨了战争与民族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可归纳为战争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推动力,是国家缔造的最显著活动,是强制—榨取的中心环节。战争推动强制—榨取循环的链条不断转动,在此循环中军事力量不断的扩大,国家不断的扩张,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出现了国家的趋同。蒂利虽然在其理论中给予了战争以应有的重视,但也过分地强调了战争的作用,这也导致其理论存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战争与国家趋同,战争与国家扩张,战争与国际关系三个角度来探讨蒂利的这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Carles  Boix  Susan  C.Stokes  尚婵娟 《开放时代》2008,(2):129-151
作者指出,经济发展增加了一国发生民主化转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这一结论与Przeworski及其合作者的观点相抵触,后者认为,发展只能起到维持既存民主的作用,而无法促成民主化转变的发生。通过全面地处理样本选择及模型规范方面的问题,作者发现,经济增长的确导致了非民主国家向民主化方向转变的发生。他们指出,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战前这百余年时间里,经济增长对于民主化转变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十分明显,甚至比它在维持民主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同时,他们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一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但仍由独裁政权统治的国家,发生民主化的几率会随着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例如,当一国人均收入达12000美元时,该国有望最快在三年之内实现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汪建华  孟泉 《开放时代》2013,(1):165-177
布洛维“生产政治”的视角强调不同生产政体在形塑工人反抗方面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本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集体抗争案例的分析表明,在生产政体本身的规制作用之外,新生代农民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特征重塑了其对不同生产政体的体验,并在与各种生产政体的结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形态、团结纽带和动员方式,因此本文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政治意涵。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体验,锻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三种抗争模式:同事一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原子化的底线/增长型抗争、群体性骚乱。每一种抗争模式都构成对世界工厂独特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仍存在诸如黑金政治渗透两党体制,民主选举受金钱与暴力扭曲等严重问题,因此,中国大陆的政治民主化改革需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仍存在诸如黑金政治渗透两党体制,民主选举受金钱与暴力扭曲等严重问题,因此,中国大陆的政治民主化改革需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陈周旺 《开放时代》2009,(4):155-158
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恰恰是那些对民主抱有戒心的统治当局。为了避免民众抗争导致革命的危机,不得不采取一定程度的政治改良,从而推动了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西欧的民主化进程绝非“渐进”,也不可能是“自觉”的。毋宁说它源于广泛的民众抗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统治当局的让步。  相似文献   

7.
程秀英 《开放时代》2012,(11):73-89
近年来在中国的劳工抗争中出现了对“权利说辞”的频繁使用,这到底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崛起也就是国家的撤退,还是反映了民众“规则意识”的延续以及国家的持续控制呢?本文对一组国有企业退休工人在十年抗争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文本进行了“话语实践”的分析,认为抗争工人所使用的话语依赖于具体的斗争情境与权力关系,而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在工人抗争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对自己利益诉求的合理性辩护.工人们对“权利说辞”的策略性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国家对工人们的符号性支配,由此成功遏制了劳工抗争,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激进化危险,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只有真正实行“法治”才是制度化地吸纳社会抗争的持久途径.  相似文献   

8.
鲍永娟 《当代经济》2009,(20):48-49
"民主"作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所标榜的目标,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方式.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不平衡,南北差距在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差距很大,因而在一些关于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国际事务的处理需要由实力雄厚、负责任的大国来进行.也只有这些强大的精英国家有这样的精力和能力来关注国际事务.因而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精英民主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必要方式,也是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信任研究的主导路径,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皆因未能把握回归后香港政治的特殊语境而遮蔽了国家认同、民主观念对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2001、2007、2012年的三波调查数据,文章构建了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序次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为本土意识崛起和对内地民众排斥倾向加剧的"弱国家认同"、不断强化的"程序型民主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香港民主状况的负面评价,既直接削弱了受访者的政治信任,又通过调节与修正受访者对经济社会治理状况和政府质量的主观评价进一步降低了政治信任水平。而纳入了国家认同、民主观念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对回归后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信任研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书《政治秩序与政治衰朽》重申了政治现代化的标准菜单:有效国家、法治与民主问责制,阐述了一套国家构建应优先于法治与民主的政治发展次序论,并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衰朽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福山并未从历史终结论的立场上退却,而是给其打上了“有效国家”的理论补丁.至于他的政治发展次序论,挑战在于国家构建、法治与民主问责制有时是一个同步建设、互相影响的过程,威权政体更有利于国家构建的论点则缺乏充分证据.福山所批评的美国政治衰朽,更多是指具体政治制度或机构的衰朽,而非自由民主模式的衰朽,亦非系统的治国能力危机.总之,福山这一简洁理论框架与宏大历史叙事的组合有很多优点,但这部作品的逻辑严谨性尚有缺憾.  相似文献   

11.
包刚升 《开放时代》2015,(3):214-223
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书《政治秩序与政治衰朽》重申了政治现代化的标准菜单:有效国家、法治与民主问责制,阐述了一套国家构建应优先于法治与民主的政治发展次序论,并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衰朽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福山并未从历史终结论的立场上退却,而是给其打上了"有效国家"的理论补丁。至于他的政治发展次序论,挑战在于国家构建、法治与民主问责制有时是一个同步建设、互相影响的过程,威权政体更有利于国家构建的论点则缺乏充分证据。福山所批评的美国政治衰朽,更多是指具体政治制度或机构的衰朽,而非自由民主模式的衰朽,亦非系统的治国能力危机。总之,福山这一简洁理论框架与宏大历史叙事的组合有很多优点,但这部作品的逻辑严谨性尚有缺憾。  相似文献   

12.
底层抗争政治的研究重点应由"用什么武器"转向"武器为何有效"."表演式抗争"或许是解开转型期底层政治的另一把密匙.从作为表演的底层抗争到作为暴力运动的底层抗争所构成的"连续统"是底层抗争的光谱:越是个体化抗争越具有表演性、仪式性,越是群体性的抗争则越具有暴力性、实质性;政治势能是表演式抗争实际效果决定性因素.表演式抗争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与发生机理;表演式抗争并非是标签化解释模式,它包含着焦点化、情绪触动与压力传递等三大机制.表演式抗争给底层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国家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扩容以及推进民主化进程是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底层政治景观色彩斑斓的宏观机理是中国多维转型的非同步性;加速"功利社会-道义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关系的基础,才是实现底层善治乃至于解决其他棘手社会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陈林珊 《发展研究》2010,(12):125-127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迈进。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化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4.
刘瑜 《开放时代》2016,(3):113-136
为什么第三波民主化进程中,有些新兴民主国家实现了民主稳固,而另一些却走向了民主倒退甚至崩溃?在常见的"经济水平论"、"制度选择论"、"社会结构论"、"政治文化论"和"国际环境论"之外,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精英行为论"。本文认为,对民主观念存在两种理解("程序性的理解"与"实体性的理解"),而这两种理解导致了两种政治精英行为方式,进而构成了两种民主模式("多元制衡式民主"与"赢者通吃式民主"),后者往往带来民主的倒退甚至崩溃。换言之,在民主转型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一定观念下的精英行为与选择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兴民主国家民主稳固的前景。在理论阐释之外,本文还选择了南非与委内瑞拉两个案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5.
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潘毅 《开放时代》2005,20(2):95-107
打工妹作为一种劳动主体,预示着社会抗争的新蜕体以及来自社会底层的"沉默的社会革命"的到来.本文认为,在社会经济急剧变迁的后社会主义中国出现的新型劳动主体的形成过程中,阶级的形成与解体过程同时存在.本文希望将这种新型劳动主体与打工阶级的形成作为一个政治性问题以及抗争次文体的实践而作出回应.本文强调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暴力的本质,以此来召唤一种崭新的,可以超越个人行动或集体行动、非政治冲突或政治冲突、地方性斗争或全球性斗争的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为典范案例,提出了先进性团体政治的理论,探讨其在中国的实践、政治哲学基础和运转机制。指出其同自由民主政治逻辑的不同,探讨了完善先进性团体政治的机制,以及为什么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改造保持信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动选择近年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调解、仲裁、诉讼等体制内的方式而非诸如集体罢工等体制外的方式维护劳动权益;在选择体制内方式维权时则表现为明显的非诉讼偏好;劳资合作逐渐取代劳资对抗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增长型"利益诉求行动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菡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43-244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发生了相当显著的民主化转变,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国家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作为最好政府形式的民主发出了压倒性的公共支持,在对民主的渴望和政治文化的现实之间经常出现的不协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相似文献   

19.
张保光 《新经济》2021,(3):62-66
在技术领域如何实现民主化是芬伯格在政治批判理论与技术之间开启的新研究领域,他以工具论为理论基础建构的民主化却陷入实用主义的窠臼,以参与者利益为标准对技术的民主化进行界定,但市场经济框架下私有财产的存在使其面临挑战,政治行动范式和平等范式之间的张力为创建民主化的实质理念设置了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芬伯格民主化理论的批判来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国民国家竞争体系下流行天演论逻辑,人民主权观念与民权思想均扩张成时代精神意识,人民政治由此兴起于绅商阶层主导的立宪政治潮流之中;20年代,伴随19世纪西方文明的去魅化、立宪选举体制的弊病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人民政治由于阶级政治的引入而表现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探索;到了 40年代,毛泽东鉴于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成败经验,形成了区别于英美式和苏俄式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也是以农民阶级为主要力量的人民政治的第三波浪潮.人民政治是现代性在政治上的根本体现,受到战争的深刻影响,而其兴起和演化,不仅是完成国家和民族救亡大业的强劲动力,更是人民启蒙事业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