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序推进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方法]基于熵权法测算1997—2015年南方地区15个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指数,结合差异性指数与基于多组群计算的分异指数,分析了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区域相对优势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1)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自1997年以来略有上升,大部分省(市、区)的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指数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态势;(2)农业要素禀赋优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农业要素禀赋优势的省(市)包括沪、浙、苏、湘、鄂、粤等5省1市,其他省(市、区)则缺乏比较优势;(3)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结构等要素禀赋则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但是资本和技术的要素禀赋水平近年来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农业单要素禀赋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5类单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各要素禀赋内部则显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结论]应根据各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业社会化发展的制度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由部门办林业到社会办林业”的制度转型,实际上就是要建立林业社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大致应当包括林业主体的多元化、林业生产经营目的商品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林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政府林业管理职能的(服务)规范化、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化等方面要素。对各要素的组成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晶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2):66-72
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是与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的。要素禀赋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证分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素结构的变动情况,即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机构成变动;二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动分析;三是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提升资本要素的有机构成,拉动劳动力、资本、技术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流动,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根据陕西省和江西省65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运用多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区位要素与资本禀赋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选择林地利用方式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是否有收购商、是否靠近旅游区、村经济水平、木材市场价格和林业雇工价格等区位要素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农户的年龄、是否加入合作社、社会关系网络、林业收入能力、融资渠道、耕地面积等资本禀赋要素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和耕地面积对竹林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否加入合作社、社会关系网络、林业收入能力和融资渠道对农户经营用材林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要素禀赋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要素禀赋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分为发达、中等、落后三个区域,从中选出不同发展程度的7个省份作为分析样本。同时选取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禀赋、科技和资本投入、贸易环境等8个要素禀赋指标,建立环保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收敛,排除相关性较差变量,从而找出对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要素禀赋指标。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结合这些要素禀赋条件和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总结出现阶段要素禀赋对我国环保产业影响的特殊现象,并通过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了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技术转化效率和资本收益率低等现实问题这一结论,对未来有针对性的提高环保产业竞争力起到了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农业制度安排与农业工业化进程的理论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转型背后的一般规律是什么?本文阐释了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制度安排演化统一于农业工业化进程的理论逻辑,认为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沿循从劳动要素丰裕向资本要素丰裕,并最终向技术要素丰裕升级的同时,农业制度安排的重点也沿着打破城乡二元身份制度,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引导资本下乡的农业反哺制度以及满足农... 相似文献
8.
[目的]突破要素制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研究要素禀赋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这有助于从本质层面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使得农业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以及高效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用2001—2016年的全国数据,研究要素禀赋变量组与农业转型升级变量组的相关性。[结果]要素禀赋升级能够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要素禀赋中的劳动力、中间投入、科技投入、环境及土地都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中占重要地位,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相对较小。目前,农业的规模效益凸显,资源利用率仍有上升空间,农业发展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阶段。[结论]农业转型升级依靠要素禀赋升级,要推动自然要素向高级要素发展,培育劳动力的内生优势,提高科技转化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发挥资本的粘合剂效应,提高农业资本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对推动我国各区域内种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先采用DEA模型测算2012—2020年30个省域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再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互作用,并基于各地的要素禀赋分析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最后,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1)我国各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9%,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进一步分析种业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并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双轨驱动”。(2)考察各地的要素禀赋发现,从省际特征来看,粮食主销区是发展种业创新的重点区域,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企业聚集有助于种业创新;从政策配套来看,政策支持到位、基础设施较好的省份,种业创新能力对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明显。(3)四大区域内种业创新能力都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推力,不同在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种业创新能力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北地区次之。[结论]应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行动,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加强省际间种业创新交流,共同维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土地禀赋对化肥减量的作用机理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环渤海5省市88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基于农户土地规模、土地细碎化、土地自然属性和土地产权属性4个维度,分析农户土地禀赋与化肥投入的关系及机理。结果 (1)有81.18%的农户存在过量施肥现象,化肥减量空间巨大;(2)土地经营规模与化肥减量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规模是必要的;(3)对于小农户而言,土地细碎化会促进其化肥减量概率的提高;(4)相对转入土地,自有土地经营中化肥减量的概率更高;(5)高文化程度农户与纯农户更加“理性”,善于对不同禀赋土地“各尽其用”,低文化程度农户和兼业户则更倾向“路径依赖”,其施肥行为对土地禀赋异质性的反应不敏感。结论 应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持续推进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者补贴,对不同农户实现分类施策、精准补贴;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为农户化肥减量提供稳定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12.
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31个省区2013—2018年期间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就产业结构优化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提出了提高林业产业技术投入、强化林业产业间衔接与加强林业产业合理化监测和引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理论框架,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2012—2017年我国31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7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林业发展严重失衡;31个省份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被划分为“明星型、平庸型、落后型”三种类型。最后,基于以上结论,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经济林发展策略为研究目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近十年的数据,对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尽管云南省林业资源较其他地区相对丰富,但是林业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云南省经济林产业中的果类产业、橡胶业比较发达,但其竞争优势受到内部劣势的影响很难长期保持。提出了改善云南经济林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权制度变革与林业投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林业产权制度的变更对林业的投资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林权变更为基础,对林业投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权制度的变更对林业投资有重要的影响,林业投资倾向于营林建设。并提出建议: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增加国家对林业的投资力度,开拓林业投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6.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与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中国林业产业2000—2019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林业产业效率水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0—2019年林业产业比较注重创新研发;林业产业绩效年际差异较大,呈两端高、中间低的"U"字形分布;林业产业资本、土地、劳动力要素投入年际波动较大。最后,提出了从协同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提高林业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实践意义下林业产业一体化,提升林业产业劳动生产率;精打细算,强化监控与管理,提升林地资源利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业经济问题》2014,(1)
以辽宁省彰武县2006~2012年林业产值统计数据来分析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出彰武县5个不同时间段林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彰武县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三次产业及其产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因素,并应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彰武县2013~2017年林业产值进行发展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彰武县林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弱;在各产业内部,第一产业与花卉的关联度最大,第二产业与人造板制造关联度最大,第三产业与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的关联度最大;未来五年,彰武县林业第二产业将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