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永梅 《时代经贸》2010,(18):279-279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代环境的分析,再从社会原因和人物性格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既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又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分不开,同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代环境的分析,再从社会原因和人物性格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既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又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分不开,同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李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235-23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名著之一,讲述了一名生活在维多利亚年代,遭遇了各种各样困境,名叫苔丝,漂亮单纯的乡村女孩的悲剧故事。她的悲剧命运是那个年代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囤雁 《大陆桥视野》2011,(10):170-170,172
本文从社会、命运、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指出这种融社会、命运、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既是哈代对悲剧的体验与思考,又是他对悲剧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贝奥武甫》和《格萨尔王传》分别是产生于古代英国和中国西藏的两大英雄史诗。史诗中的英雄们为了尊严和荣誉英勇战斗,无视命运的安排,在斗争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人生价值。通过比较研究,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塑造过程中表现出的异同:英雄的定义、审美价值、命运观,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深刻的悲剧意蕴文化根源,力求比较全面地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原著小说《香水》和电影版《香水》中的主人公的塑造基调、与主人公相关人物的命运安排、相关数字解析以及典型场景的安排4方面的不同,认为电影版《香水》较之小说在人物塑造及主题深化方面更为成功.  相似文献   

8.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多侧面的人物,他意志坚定、精神充沛、充满激情,他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人物特征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使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玛是《包法利夫人》中那个为爱情而活,为爱情而迷失方向,为爱情而放荡堕落,最后为爱情而选择死亡的女主人公。分析了于连的形象特征和艾玛的爱情悲剧,对他们各自爱情悲剧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究,阐释了谁是真正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祝福》描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还只是表层的,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最重要的战后作家之一,她继科幻小说创作阶段后,回归现实主义的一部杰作《第五个孩子》讲述的是一个被称为"异类"而被社会甚至家人抛弃的孩子的生活经历的故事。其中所描述的人性的关系看似虚伪残忍,却也正是这个时代之下活生生的写照。希望从分析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成因,来解读当代人性的冷漠与孤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吉本芭娜娜的 《厨房》 为研究对象,考察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对比了主人公前期和后期的心理状态:前期为"不安、 孤独";后期为"勇敢、 独立".并分析了产生变化的原因,探究作品"治愈系"的文学主题.本文不仅丰富了吉本芭娜娜的作品研究,对深入理解作者"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的世界观也有积极意义,同时对现代年轻人应当如何面对命运的挫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悲剧形象分析,指出子君这个受到“五四”风暴洗礼的新女性性格演变的轨迹及其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了这一悲剧形象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学伦理学是将文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现象和伦理关系进行分析.在德莱赛的代表作品《嘉莉妹妹》中,主人公们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值得分析的文学伦理现象.本文将通过对伦理学基本概念,文学与伦理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分析,进而浅析作品《嘉莉妹妹》中,主人公伦理关系的步步堕落,以及其在社会伦理之巅坠落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不朽之作《项链》问世已一百多年。这期间,各国的评论家对这篇小说发表过无数的评论,表达了许多赞叹之情,更有众多读者对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出过无限的叹息。然而经过研究,本人觉得还有些不同的看法需要提出来。《项链》揭示了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并对这种虚荣心给予讽刺和批判,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在批判女主人公虚荣的同时,应看到,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虚荣,而是当时法国社会的虚荣、时代的虚荣,是法国整个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虚荣背后的年龄特质和性格本质.事实上正体现了主人公的人性之美。这些都是我们评价《项链》的主人公及其主题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谁毁了苔丝?——酿成苔丝悲剧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造成其悲剧性一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原因则在其中起了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乔治·爱略特是一名伟大的小说家,而<米德尔马契>被认为是她最成功的小说.在<米德尔马契>当中,作者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理想,最终却因环境和自身的的弱点而落空.本文试从小说主要人物分析入手.探究他们的悲剧--理想主义的悲剧之根源.  相似文献   

17.
李剑 《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88-189
《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人公爱米莉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人物。解读爱米莉悲剧的一生,是社会因素和双重性格等方面使爱米莉从一个淑女变成了魔鬼,最终成为了传统与法则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名篇.本文将试图心理分析方法探讨爱米丽的悲剧原因.爱米丽年轻时,由于父亲的干涉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当父亲去世后,她与一个北方工人恋爱却遭到镇民的非议和恋人的背叛,她在绝望中毒死了恋人,孤独地过完了一生.爱米丽的不幸是由于在父权制及南方道德习俗的压力下精神变异,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苔丝与玛丽亚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二者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爱人品质等方面比较分析导致她们不同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3,(28):302-303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一个悲剧定义的注解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剧作中荒诞不经的语言、惊世骇俗的情节以及其揭示的深刻社会问题让这部剧作获得了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奖——托尼奖。本文主要以列维纳斯的理论为依托,解读这部作品。把男主人公和山羊的关系放到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更广的角度之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