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BA教育前几年在中国盛极一时,成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近年,对国内MBA教育的现状和成果却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至少表明了国人对“舶来品”的认识开始走向理性、成熟,对其认知在不断加深,对其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我作为一名接受过MBA教育,有着八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过来人,想就MBA教育背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影响将自己的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MBA教育前几年在中国盛极一时,成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近年,对国内MBA教育的现状和成果却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至少表明了国人对“舶来品“的认识开始走向理性、成熟,对其认知在不断加深,对其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我作为一名接受过MBA教育,有着八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过来人,想就MBA教育背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影响将自己的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的MBA教育已逐渐将竞争的焦点投射在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借助现代通讯信息技术提升MBA教育的有效性上。虽然中国的MBA教育从无到有取得巨大成绩,但在信息沟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比较忽视信息沟通对MBA教育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MBA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应用虚拟团队于MBA学习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基于虚拟团队的MBA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文章最后显示应用基于虚拟团队的MBA学习模式,对我国MBA教育质量的改善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精英的旅程     
吴菁 《中国企业家》2011,(11):I0018-I0019
中国的MBA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对这个学位和这种教育模式的意义所知甚允正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纯均教授最近在清华MBA教育20周年庆典上所说的:“不仅社会上对MBA教育缺乏了解,弄不清MBA和那个‘打篮球的NBA’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技术管理教育项目迅速发展起来。1994年出现“技术MBA”的学位教育,1995年出现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专长的“技术:MBA”排名。美国技术MBA教育发展迅速,排名前50位的大学纷纷开设了以高科技企业管理为背景的专门方向,许多开设了技术MBA项目。在一般管理才能的培养方面,技术MBA与普通MBA相同,两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程华:如何看待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白宁:造就企业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成功意识的培养,企业家要有成功的强烈愿望,这非常非常重要,之后自然会去寻找机会实现目标。很多创业型企业开拓者从零开始,像我这样的;有些人是靠关系,找到一个机会,兼并某一企业,发展起来。真正的企业家需要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比起今天的MBA训练内容要重要得多,创新精神是前进的动力,是原创力,中国的MBA教育应该不断强化这个内容。程华:如何看待MBA及EMBA教育?白宁:国外MBA和EMBA一般要求一定有二年的工作经验,这点很重要。我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摆地摊,从…  相似文献   

7.
中、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A诞生于美国,经过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在我国,MBA教育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各方面改革事业的要求,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MBA教育已经深入到我国各个方面,在我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就是对中、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希望MBA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思远  张玉 《企业家信息》2012,(12):116-118
美国MBA教育历史十分悠久,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享有良好声誉。大约在一百年以前,美国一些大学就开始创建MBA项目,出发点是根据市场需要,为工商界培养高层次的经理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代,美国MBA教育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和发展,从而真正建立了当今美国MBA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国MBA作为后起之秀,中美MB...  相似文献   

9.
我国MBA教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年来,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MBA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规模、质量、特色、效益、理念等诸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国家的MBA教育相比,我国的MBA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门人才,与社会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本文在回顾我国MBA教育发展历史,分析我国MBA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MBA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MBA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MBA教育二十周年,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教育,MBA自诞生之初,就以改革者的姿态不断前行:第一个实行入学联考,第一个开展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作,第一个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学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各MBA培养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仅推动了MBA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带动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创新,为其他专业学位提供了系统的办学  相似文献   

11.
MBA那些事     
这20年,是EMBA全面赶超MBA的20年,是MBA应该普及但是未能普及的2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内企业在此过程中创造的管理经验,都为MBA教育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MBA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了,在这期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们中间有一些在事业上还是非常有成就的。我认为中国的MBA教育,成绩还是主要的。中国未来MBA发展的前景是乐观。这个乐观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摸索出来一些在中国办MBA的经验,就是说除了按照国际规范的MBA教学方式来培养MBA学生以外,我们也结合中国自己的许多实际情况来培养中国所需要的MBA企业管理人才,而且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我们毕业的学员,在企业里面是供不应求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MBA教育要向前发展,所面临的首先是观念的制约。谈到观念,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如何认识MBA教育?我们看到,有的学校及其商学院把MBA教育视为创收项目、摇钱树,这些显然都不是对MBA教育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商学院为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的MBA课程和MBA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在MBA项目质量的研究文献中,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但项目满意度始终没能十分深入地研究。这篇论文基于GMAC全球MBA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全日制MBA、半脱产MBA,EMBA毕业生对MBA项目质量的评价,提出了MBA项目满意度的思路,希望对国内MBA院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影响MBA教学质量的因素已经得到了广泛讨论,然而MBA教育对其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尚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讨了高管接受MBA教育对其离职和提升的影响,并探讨了企业所有制和企业选择高管方式的市场化程度等权变因素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1991~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管接受MBA教育有助于其保留职位,但是对其提升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企业所有制和企业选择高管方式的市场化程度对上述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00年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术贡献奖的获得者,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在国内。伴随着MBA教育的迅速升温,对其进行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经营管理人才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如何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教育体系,也确实值得企业界和教育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企业中高层财会管理人员,在掌握财会专业知识的同时,现代管理技能也是自身素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现代管理教育,如MBA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还是非理性的追捧?本期将以MBA为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MBA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调整转型期。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校MBA教育项目应如何把握住这一历史转折时刻进行分析与探索。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校开展MBA教育项目面临的环境特点入手,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开展MBA教育项目的实际情况为案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校开展MBA教育的环境特点以及借鉴内蒙古财经大学开展MBA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校开展MBA教育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MBA心归何处     
“MBA风光不再了。中国MBA教育存在着自身的不成熟,一向被MBA教育视为招牌的案例教学同样与实践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不可能创造神话。MBA的低龄化趋势和各种MBA教育泛滥更使MBA的处境失去‘世界第一含金量’学位的光环……”反对MBA的声音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20.
MBA教育进入中国已经20年,我们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一无所知到现在众所周知的快速发展之路。 二十年前引进MBA教育时,恰逢中国社会改革的大跨步,在这一时间点上,MBA给中国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使得中国的家电等行业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中争夺了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