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政府部门不断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延期还本申请,通过贷款展期、续贷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支持。以《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本文考察了银行续贷政策收紧对企业劳动力雇佣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且该效应因企业融资约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从企业层面来看,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抵押品匮乏及SA指数高的企业更为凸显;从地区层面来看,该效应在财政压力大、金融深化程度低及银行密度低的地区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降低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的核心机制在于流动性约束效应,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贷款规模减少和贷款期限缩短。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还抑制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但对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另一个视角支持了现阶段银行机构放松续贷标准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7-2018年我国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法实证检验企业出口对其风险承担水平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考虑出口规模和面临的竞争环境差异后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当出口规模较小时,出口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水平,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出口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地方环境立法政策的实施进行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和事件分析法系统全面评估环境管制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不仅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而且还明显提升了企业出口概率,并且这一促进作用随立法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进一步引入企业融资约束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环境管制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出口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低融资约束企业的出口,并且该效应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降低而不断增强;对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管制激励了企业(尤其是低融资约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进活动,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和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对企业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环境管制与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发现,环境管制在总体上促进了企业出口质量升级,并且这一作用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的降低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6.
<正> 一、引言 自动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以下简称VER),指的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内就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实行限制。就其性质而言,VER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具有以下特点: 1.非透明性。VER是政府之间私下进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基于倍差法联合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对所在城市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加工区建立后,出口加工区城市中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改进程度不及非出口加工区城市的企业;出口加工区的物理围网所引致的外资垂直溢出阻断是抑制所在城市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而"拆围"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出口加工区的负面影响;出口加工区建立后,位于高产业错配(拥挤)地区、生产高技术产品和以混合型贸易方式出口的企业,其出口产品质量改进程度更低。本文不仅指出并证明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重大缺陷,并为当前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平台探索新一轮开放模式的相关尝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SONG Shi-fang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本文以存在剩余劳动的大国和存在政治压力的小国为背景,分析了自愿出口限制(VER)的性质和成因。VER对出口国总是被迫的,是进出口双方力求回避贸易摩擦成本的结果,而厌恶风险的政府对贸易限制结果确定化的要求是VER采取数量限制形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2004~2017年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1)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影响显著,基础设施越完善,企业从事出口经营可能性越大,出口比例也会越大。(2)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可通过降低企业出口障碍、减少企业出口所需时间成本来改善当地出口,提高企业的出口可能性及出口比例。(3)相对于陆路运输,港口建设改善了沿线国家的交通类基础设施,并推动了当地企业的出口。此外,对于外资企业或外国投资占比较大的企业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企业出口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作为中西部的经济大城市,其行业数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利用重庆市全部工业行业6年的相关FDI的面板数据,通过Eview5.0回归分析,考察FDI对我国重庆市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证明FDI的进入对重庆市的民族企业的产出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但是对民族企业的科技投入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浙江省制造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的出口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行为存在正面影响:技术创新强度越高,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强度越高。基于我国处于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之中,本文还研究了跨国外包、技术创新与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出口扩张,而且还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地激励企业出口。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我国本土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保持出口持续扩张的态势,摆脱对跨国公司及其外包订单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不同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如何通过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不同;出口退税政策对机电行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明显;长期内,出口退税政策对高新技术行业、传统行业和“两资一高”行业的出口增长影响显著.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提高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和降低传统行业及“两资一高”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保持总体出口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与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出产业聚集、技术创新途径对企业出口影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试图揭示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居于产业集群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获取集聚效应从而引致出口能力的提升,集群内企业获取集聚效应的前提是能够融入产业集群式生产分工网络,或是融入产业集群产业链与产品链。据此,文章提出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中国纺织类上市公司2001~2010年数据,对新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的两个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生产率,出口高参与度企业比低参与度企业具有更高生产率;(2)样本企业存在自选择,即生产率差异是决定企业是否参与出口的原因,且出口高参与度企业此关系更趋明显;(3)就所有样本企业而言,不存在"出口中学",但出口高参与度企业的单独检验显示存在此效应。本文认为,采用过去10~15年数据对中国企业的检验,除了已关注到的贸易方式、所有制等特殊问题外,企业特定贸易壁垒等因素也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实证角度,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我国农产品出口是农民收入变动的Granger原因,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农民收入显著地受前一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此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8年中国海关和财务数据库匹配的701家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汇率变动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面临不同程度融资约束时企业对于创新和并购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汇率变动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企业创新,即企业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会显著提高市场竞争程度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在低融资约束时市场竞争的中介作用比在高融资约束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低融资约束的企业趋向于选择创新,而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趋向于选择并购.有鉴于此,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降低融资约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In this paper, a theoretical frame on how the IT investment influences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is set up, and the data of Chinese industrial listed companies is used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test. The study shows that IT investment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on the whole, but there is heterogeneity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Specifically, IT investment of low-innovation strategy-oriented enterprises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high-innovation strategy-oriented enterprises; IT investment of large enterprise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IT invest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se conclusions not only provide microscopic evid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y IT investmen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Chi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