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对英、法、德、美等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演进过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的百年城镇化演进都连续地发生了三次可称之为革命的变化。依次为:向"城市病"宣战、"农村转变城市"兴起、"区域网络型"城镇化模式形成。三次革命在客观上显示了现代城镇化演变的规律性特征。以此作反思,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理应是一条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又能够很好地吸取历史教训,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一种复杂的人口演变动力学,包括两种地理空间过程。一是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乡村区域的缩小和城市区域的扩张;二是人口从乡村文化转变为城镇文化,主要是新进城市的居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逐步转型。第一个过程主要是量变的过程;第二个过程则是城镇化的质变过程。启动这两个过程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地理过程(人口迁移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过程(文化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重庆经济》2007,(10):8-10
城镇化,国外通常称为城市化(urbanization),即非城市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究竟何为城市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农业社会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从人口低密度区向高密度区集中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由首属关系为主体的乡村社群网络结构向次属关系为主体的城市社群网络结构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过去十年,城市化的中心在沿海特大城市;今后十年,我国城镇化的重心应当转向二、三线城市。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过的一个历史过程。尤其像我国一个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城市化更是一个绕不过的课题,我们杭州也不例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里说的城镇化与我们所说的城市化,从学术意义上讲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6.
乌云嘎 《北方经济》2014,(10):83-84
正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较早,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始,英、法带头的工业化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大多是二战以后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城镇化的概念著名的西班牙工程师A.serda提出城市化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是指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克拉克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沃斯认为"城市化是指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新型城镇化简单说成"人口的城市化",将过去30年的城镇化说成"土地的城市化"。我不大认同,因为在理论上,根本就没有类似"土地城市化"这样的说法,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新区》2014,(5):5-5
正未来我国唯有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作为聚集城市人口、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充分体现城镇化发展时代特色,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  相似文献   

9.
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必须寻求和释放潜在的需求动力。无论扩大投资、增加出口,还是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同人口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引擎"。然而,只有弄清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三次历史性转变的来龙去脉,才能把握发展的方向,提出富有成效的决策选择。第一次转变:城市化驶入"快车道"把握好城市化的速度和节奏1.20世纪后半叶和进入21世纪以来,是人口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联合国人口司提供的数据,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39.6%,2010年上升到50.0%,2011年首次越过城乡人口"对半开"分水岭,开创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同时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如果只是让原来城市中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不叫城镇化,那只能算是城市发展城镇化≠城市发展在樊纲看来,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更应该强调人的问题。"什么叫新型城镇化?它就是更重视人的问题。本质上是把那些非城市人转化为城市人的过程。如果只是让原来城市中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不叫城市化,那只能算是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溪口镇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推进,溪口正面临着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不高、城镇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发展不相协调、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等难题的困扰。而推进试点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实现溪口从城镇到城市转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然而,城镇化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好处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与"农村化"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导致的"城市病"问题,同时提出较为合理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游霭琼 《珠江经济》2007,191(7):20-29
"十五"时期既是珠三角整合优势,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创新制度,增强活力,取得新成就的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双转型,即从传统的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从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的时期。随着"双优势效应"的弱化,珠三角担负着加快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的历史重任。只有成功实现这一转变,珠三角的领先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以保证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结构;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最大的内需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要指向是小城市化;小城市化是把现存的"镇"越来越多地建成镇级小城市。镇级市为形成城市化与城镇化合理空间布局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破解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难题,表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与城镇化内涵与外延最本质的制度性特征。"镇级市"同现行的"小城镇"有着质的差异;必须以高超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制定科学建制标准,推进镇级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杨博 《中国西部》2013,(7):106-111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代。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用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样本,为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增添些许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我国的环境污染正在进行一场"上山下乡",乡村正经受着垃圾问题的重重压迫。乡村垃圾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表面看,"垃圾围村"现象好像是城市规划的"短板"和"死结",但稍作反思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少数地方的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权益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比重提高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乐清提出"大城市建设"实施战略,把"建设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老区建设》2013,(3):19-19
辜胜阻: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城镇化只有均衡协调才能健康可持续,均衡城镇化一是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化,二是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强城市群内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内涵型城市化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中出现的圈地运动,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今天提起来,也并不是危言耸听。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求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但为何"一味圈土地、盖房子、要地不要人"依然乱象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