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父亲的期盼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对我们始终是严厉的,从来没有笑脸。即使我们后来做得很好,他从来没有说个"好"字。小时候,我的身体极其虚弱,连走路都很困难,人称"软骨病"。据大人们讲,我出生的时候,三天三夜不会哭不会叫,奄奄一息。父亲心慌意乱地找来医生紧急抢救,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懂事后,每当看到父亲对我充满无望而又期盼的眼神,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残疾  相似文献   

2.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4,(24):94-95
<正>那年,凭借出色表现,我毕业被分配到县城的一所小学任教。正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几年,老师们"唯学生成绩是图"。每个年级十个班,为领先零点几分的平均分,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向前拼。孩子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题海里挣扎是常有的事,即使放学回家,也难有喘息之机。李小沫却是个例外。"老师,这些作业本我抱过去发啦?"我抬起头,李小沫用他那满是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他可是我们班的活宝,从上学到二年级,从来都没有写过一个字,作业本干干净净,连阿拉伯数字也不会写。"老师,这些是要发下去的吗?"小沫不依不饶。我用手按了按作业本:"一会儿自然有人发下去,你到一边玩去!"小沫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他愣了一下,这才落寞地走开。我的话会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可是,他认识作业本封面的名字吗?  相似文献   

3.
一 对2004年评价,有小惊无大险,后来 有媒体问李金华,他加了四个字:"有小惊无 大险,安全着陆"。对后面这四个字,我没有 把握。有小惊无大险,还是有些惊,走势还 是可以的。从三月以后,中央对这个问题作 了判断,到七月份讨论到底是不是已经解决 问题了,可以松手了,后来中央又作了判断, 都还把握得比较好的,总的向好,但是我对 后面四个字没有把握。就是从短期上看,短 期的调控来说还是成功的,可是从长期的问 题没有解决,动不动就过热,一到9%的增  相似文献   

4.
陈岗 《走向世界》2022,(13):90-92
郑板桥有一幅非常出名的座右铭,叫做"难得糊涂",这成了郑板桥的名片.无论是有关郑板桥的书籍也好,陈列也好,没有不把这四个字摆在前面的.与"难得糊涂"齐名的,是郑板桥写的另外四个字:"吃亏是福".不管是"难得糊涂",还是"吃亏是福",都是郑板桥所有拓片纪念品中卖得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河南禅源文化旅游公司见到了这位独具风格的文化旅游的倡议者——延楠。看上去相当的年轻,而眼神里透出的却是智慧与成熟。“叫我延楠好了”非常平和的自我介绍,使我又想到另外三个字“平常心”。 延楠的办公室,简单中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个人品味,凭我的直觉,这个旅游公司决非一般的经营旅游业务的公司,我们的话题就从公司的名字说起。  相似文献   

6.
赛序波 《走向世界》2013,(36):90-95
<正>我曾经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写过烟台的"港口与城市"的连续报道,自以为是熟悉"港"的,然而,当我不久前来到烟台港西港区时,眼前的情景让我的视角一下子"失焦"——几乎无法找到与昔日的对焦点。惊叹之余,脑子里不禁蹦出来3个字:"巨"、"深"、"阔"。整个的采访过程,我的思绪几乎就在这3个字之间转换。当我坐下来要写这篇稿子时,很自然,这3个字就成为了这篇文  相似文献   

7.
手里拿着最后的清样,我眼睛湿润了:"老师啊,想去看你,你却走了,再也不回来了。"3月11日上午9时16分,辽师大历史系教授、我的恩师田久川因患胃癌溘然病逝。仅仅四个半小时之后,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天,实在是巧合。但是,田老师的确与日本有着不解之缘。首先,他的名字很有"日本缘",30多年前,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曾私下偷偷给老师起了个雅号,叫"田久川四郎"。其次,田久川的确是日本问题专家,早在1987年就出版《古代中日关系史》一书。我是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77级学生,田久川是我平生接触的第一位大学老师,他给我们讲中国古代史,从夏商一直讲到  相似文献   

8.
李松 《走向世界》2013,(35):42-44
<正>开车在顺河高架路上,途经经四路路口,西侧一幢楼上显眼的"振华商厦"四字会映入眼帘。从2009年10月起,这四个字开始出现。楼下是存在数十年的济南人民商场。这是济南商业曾经的"五花金花"之一。十多年前,以人民商场中心,半径两三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其他四朵"金花"——西是大观园商场、济南第一百货;东是济南百货大楼;南是山东华联商厦。如今,人民商场的大楼  相似文献   

9.
如意     
我的书房挂有一个条幅,是朋友送的,客观地说,其装帧、质地和书法插画都无甚特别,但我仍把它挂在十分显眼之处,个中的原因,一者这是好友所送,一者是其题款有些意思。“万事如意”是条幅上四个较大的字,排在正中位置,我将它视为一篇文章的标题,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  相似文献   

10.
对2004年评价,有小惊无大险,后来有媒体问李金华,他加了四个字:“有小惊无大险,安全着陆”。对后面这四个字,我没有把握。有小惊无大险,还是有些惊,走势还是可以的。从三月以后,中央对这个问题作了判断,到七月份讨论到底是不是已经解决问题了,可以松手了,后来中央又作了判断,都还把握得比较好的,总的向好,但是我对后面四个字没有把握。  相似文献   

11.
"交警爸爸"王振治为四孤残儿撑起家 2008年6月的一天,西安市儿童福利院一则招募"爱心家庭"的启事让王振治和妻子心里很不平静. 几天后,夫妻俩来到儿童福利院与孩子们见了面."他们有的搂着我的脖子,有的把口袋里唯一一块饼干塞进我嘴里,还有的开口叫‘爸爸妈妈’,感觉真的很有缘分."王振治说,"特别是他们那种充满渴望与乞求的眼神,一看就让人心疼,让人想去好好地爱他们." 可真要把4个智障、残疾孩子接进家,夫妻俩还是犹豫了很久.女儿对父母的想法也不太理解:"爸爸工作忙,妈妈身体又不好,真想做好事,可以去当义工,干吗非接进家来?"  相似文献   

12.
上一篇,我们谈了企业的销售问题.这一篇,我们来谈谈修行. 有弟子问我,修行是什么呢?我说,就是修自己内心最圆满的东西,我们叫它心性.心性是怎么修起来的呢?一句话:向"正"修行. 为什么强调修"正"?因为这个世间,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规律之运行相吻合的,我们要想达成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言语,甚至眼神,一切都必须要去修正.你不修正,就会发现事情做起来非常难;而当你发心修正,则会感到左右逢源,事事顺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有一句经典的成语叫"入乡随俗"。这是我在重庆大学读研究生上中文课时学到的第一句成语,我想教科书把这个成语放在第一页一定是有它的原因。外国人到了中国,文化的差异如同雨点一样,让他们很不适应,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举个例子,在中国,吃饭喝酒应喝尽酒  相似文献   

14.
丁文琴 《中国西部》2014,(40):78-80
<正>后进生对老师来说头痛,教一个比教十个先进生还累;对家长来说伤心,他(她)可是全家的希望。谁都不喜欢听到"后进生"这三个字,可是在每个班这样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程度不同而已。去年下半年我接了四年级,班里这方面的学生特别多,其中有五六个学生只要不做作业,他们活泼可爱、天真烂漫,比优生更贴心。但是要把每天的作业完成,错题订正,没有老师辅导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是一到三年级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除非不做作  相似文献   

15.
<正>1992年早春的一个下午,陈忠实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个字。之后,他对妻子说:"我得给老何写封信,告诉他小说的事,我让他等得太久了。"陈忠实说的老何叫何启治,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常务副主编。两人交往已经有20年了。1973年隆冬,西安奇冷。一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区委开会。散会后,在街道的拐角处,他被一个陌生人拦住。那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在西安组稿。我读过你发表在《陕西文艺》上的短篇小说,觉得很有潜力,这个短篇  相似文献   

16.
儿子从北京回来实习,我请他到一家酒店吃饭。那男服务员十分热情,一口一个"二位领导吃点什么?"儿子听了很不舒服:"我还没工作呢,怎么知道我是领导?"无独有偶。吃完饭,两位女服务员鞠躬相送,齐声喊道:"二位领导走好,欢迎再次光临!"走出酒店,在清爽的夜风里回味"领导"这两个字,感觉十分别扭。于是乎,我像讲家史一样对儿子讲述了几十年来我所经历过的称谓变迁。这里面有时代的印记,有社会的潮音,有荒唐,也有无奈。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热潮,在许多场  相似文献   

17.
龙春雨 《中国西部》2012,(36):97-99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公民平等原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几乎没人会相信真正的公平。当自身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一味的隐忍着,默默地接受着。然而,在上海,一个叫占海特的姑娘仅仅凭着对法律的朴素信仰和对自身权益的珍视,用那15岁还很稚嫩的  相似文献   

18.
彭建国 《中国西部》2014,(20):62-63
<正>前几天,儿子捣乱,其班主任王老师打电话把我请到学校。那天下着小雨,我刚一走到校门口,保安(是个年龄约五十开外的瘦老头)就老半天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随后,慢条斯理地用鼻腔说话:"有啥事?"我微笑着一边递烟一边回答:"找儿子的班主任。"这瘦老头慢吞吞地将我的烟接过去,斜视了烟的标签,又问道:"哪个班?""高一(19)班。"  相似文献   

19.
今日重庆:您在接待外地客人的时候,最常用的介绍重庆的一句话是什么?陈夷茁: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叫"客走旺家门";一句叫"有朋自远方来"。我想这两句话大体反映了大多数宾、主双方的一种心境。重庆直辖以来,每年来重报集团的宾客都在增加,今年以来就有16批次。回想一下,我在给他们介绍重庆时最常用的词应该是"山"和"三"。  相似文献   

20.
睡还是不睡,这是个问题.每隔四年,世界杯都带来一场压力测试,叫人意识到何谓"岁月无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