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不到3年间,日元对美元比值由250:1升到121:1,升值幅度达1倍以上。日元升值给日本企业以巨大冲击,使得日本经济出现了“日元升值萧条”。然而,日本经济自1986年11月就已走出谷底,开始回升,并迅即形成了“日元升值景气”,体现了日本企业的高度应变力。本文试图通过日本企业在克服日元升值冲击中,变危机为机会的对策分析,来探讨日本企业的应变力之所在,并进一步探寻其对我国企业当前摆脱困境,焕发活力的启示。一、日元升值给日本企业带来了什么困难1.日元升值引起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出口受挫。如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近年来,由于日元升值,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如何,他们采取怎样的应变措施和经营战略,这是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开拓日本市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战后日元升值有过三次经历。第一次是1971年——1973年,第二次是1977年——1978年,这次是1985年起始的。日本企业虽有七十年代两次日元升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2012,(9):9-9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据日本知名的企业并购咨询公司Recof统计,2011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73264亿日元,同比增长将近1倍;海外并购件数达474件,同比增长23%,海外并购的金额和件数均创历史新高。雷曼冲击后,日本企业的手头资金日渐充盈,加上史无前例的日元升值降低了并购成本,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4.
论日元大幅升值下的日本对亚洲投资周明伟日元连续大幅度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使日本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明显削弱,从而引发了日本对外投资高潮的到来,形成了三次对外“投资扩张期”。第一次发生在1970年以后,1974年达到顶点;...  相似文献   

5.
1985年的西方五国财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普拉撒协议”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迅猛上升。截止1988年4月,日元总升值幅度已达90.0%,其来势之猛,令日本朝野大为震惊。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萧条,更给了日本企业以直接的打击,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但是,当日本企业界发觉这次日元升值不同于过去历次,不仅来势迅猛,且亦非短暂现象时,便下决心,在政府宏观政策诱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改变经营战略,很快闯出了难关,并取得了新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海外现地生产  相似文献   

6.
现在日本经济和企业经营都处于大的转换期。一方面,钢铁业、造船业等曾是日本经济支柱的产业出现了比如本业不振、生产短缩等问题;同时,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一些企业把自己的厂家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这些事情意味着自身没有力量的国内中小转包制造厂商将面临倒闭的危险。另一方面,金融业、尤其是证券业和服务业取得了空前的利润,而且那些具有独自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及早已打入海外的企业,即使在日元升值的时候,也照样取得好的业绩。上述两种相反的事实带来了以下变化:第一,产业结构开始从过去物质中心型逐步向服务化方向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投资大国。日本企业进行大举海外扩张给日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  相似文献   

8.
1985年9月以来,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出口产品成本提高,销路不畅,库存积压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尤其如此。最近,日本政府发布了1986年度中小企业白皮书,分析了在日元升值的形势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以及如何以日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日本许多企业以出色的管理、产品质量、市场声誉和雄厚的资金,把工厂办到了国境以外,变单靠出口为靠国内外两种渠道来满足国际用户需求。这种经营战略,称为“无国境经营战略”。实施这种战略,不仅能使日本有效地克服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导致的经营危机,而且开辟了谋求更大发展的新天地。这是一种变危机为机遇的进攻性战略,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一、无国境经营产生的背景1981年日本对美贸易黑字为180亿美元,1984年增大为586亿美元,此后经常保持在500~600亿美元,造成层出不穷的经济摩擦。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以“强盛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企业界掀起一股海外风潮,日本大型企业直接将其生产基地移往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各国。最近日本进一步将企业转移至中国大陆、越南及印度等地区。日本对外转移的产品主要是:电视产品、办公设备、通信设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的关系表明:从短期看日元剧烈升值对日本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日本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了日元升值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等措施来化解矛盾;从长期看日元升值并没有给日本对外贸易的增长造成实质性影响。研究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间的关系,对同样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零售商业的国际化过程中,日本零售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与决策过程因进入市场、进入时期及业态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同时,日本零售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绩效也是不容乐观的,并出现了大量的撤退案例。研究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及经营绩效不佳的原因,不仅对日本零售企业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包括进入国家或地区在内的全体零售企业制定零售经营战略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5,(5):17-18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4年12月28日】数十年来,一旦日元升值,日本的制造商就会群起而攻之。如今,日本企业将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了海外特别是成本较低的中国,与过去相比,它们在日元走势问题上的心理要矛盾得多。  相似文献   

14.
任吉 《北方经济》2009,(15):72-73
一、问题的提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在高速经济增长结束后发生了三次大幅度的日元汇率调整。这三次调整的结果使得日本的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在日元升值后期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货币政策,同时日本的企业也纷纷自发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因此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对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哪一个更为行之有效,是本  相似文献   

15.
1971年至1995年期间,日元处于急剧升值阶段,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日元升跌互见,整体波动缓和,2008年初以来日元持续升值。在日元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加大了海外直接投资的力度,近2/3的资金流向了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与海外直接投资相比,日本的证券投资规模较大,占海外资产总额的近五成,其投资组合策略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始终保持了一贯的连续性,重视资产的安全性和回报率。日本也加快了以其他方式向海外输出资本的步伐,按照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口径,这些投资包括对外贷款、贸易信贷、货币及存款和其他资产,其规模仅次于海外证券投资。研究表明,日本的海外投资区域分布和币种选择体现了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特点,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6.
自1985年9月开始的日元升值,造成日本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给日本以出口为主的各产业部门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使日本钢铁、造船、纤维等行业陷入结构性萧条,而且也使汽车、电子、电机、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遭到严重打击。1986年上半年,日本金属行业的出口额下降了30%,纤维、化学、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等出口额下降了20%,一般机械行业出口额下降了10%,企业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1986年汽车业的经常利润比上年减少32%,其中,日产公司出现了经营赤字,丰田公司利润也大幅度减少;在电子工业中,日本、东芝、三菱等大企业的经常利润也相继减少10-50%。结果,1986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达3%,为战后日本历史最高水平,GNP增长率为-2.1%,日本经济陷也了自石油危机以来的又一次严重萧条之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严重的冲击中,日本大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形势变化,又实现了新的发展。整个日本经济连续36个月持续稳定增长,出现了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所有这些固然包含宏观政策调整的作用结果,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这些企业渡过日元升值冲击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为避免日元升值冲击,陆续到海外设厂;其中,人工成本比中国大陆更低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成为当时日本企业外移的首选。包括日本三大车厂丰田、本田和日产,大型电子业者东芝、索尼、NEC等,皆前往东南亚投资设厂,从零组件到组装厂都有,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产品直接出口到欧美主要市场,同时作为中国大陆生产基地的海外备用据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年之后,日元汇率剧烈波动,升值到远离实体经济的水平。日本企业利用外汇远期、价格转嫁、降低成本等传统方法已无法对付升值的影响,便纷纷将生产转向海外。此后,虽然众多企业通过采用全球化最佳生产战略来平衡进出口,构筑了不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经营体制,但是对于整个日本经济而言,这意味着连那些可以在日本本土生产的产品都被迫转移到海外。由此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虽然会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但不足以补偿生产海外转移所导致的损失。中国政府想要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来实现“软着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效选择是建立以“货币篮子…  相似文献   

19.
贸易摩擦的日益激化,日元的急剧升值,使日本企业进入了所谓的国际化时代。强化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据点,增加日本产品的现地生产比重,是国际化时代日本企业的基本战略。日本经济企划厅国际转让研究所的中间报告(1986年3月5日)认为,今后14年将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高涨期他们预计,到2000年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将达110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1984年末增加了8倍。①那么,在今后这种国际化时代的对外投资热中,日本企业  相似文献   

20.
1985年9月西方五国共同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迅速上升。1986年2月达到180日元兑1美元,5月突破160日元大关,如今在154日元上下浮动。日元的持续升值,对出口导向型的日本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众多的企业开始调整经营战略,重编设备投资计划。对此,日本通产省曾在1986年2月和5月对日本全产业进行二次设备投资动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