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慧芳  闫国钰 《金卡工程》2010,14(2):151-151
罗伊诉韦德案,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案件,由这个案件标记的堕胎权、胎儿生命权、隐私权之间的抗衡和较量,时至今日仍然意犹未尽。但作为违宪审查制度的成熟标志则地位牢固。  相似文献   

2.
WTO《反倾销守则》第13条规定了"司法审查"制度,这一规定在世贸组成员国的国内反倾销法中普遍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中国采取"转化"的方式将该规定的内容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完成了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而实施这一系列的立法过程对法治原则的贯彻和独立司法审查的建立和完善对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特别是在保障该制度的独立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从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两个方面对西方司法审查概念在中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中的融入。  相似文献   

3.
慎重抗诉的理念既具有现实合理性,又具有必然性,它的确立是一个集合了司法现状、司法理想和权力行使规则共同要求的理性选择.这一理念在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审查的三个主要方面--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程序方面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韩连乐 《金卡工程》2009,13(9):21-22
阐明权是阐释者(司法者)与立法者的调和,社会激励机制要求双方当事人有正确的诉权意识,积极的准备防御进攻,这正是司法改革中本土资源的发掘,又是现代意识的觉醒.本文从探析阐明权与调解的关系入手,比较分析两大法系的具体制度中确立阐明权的意义所在,以及阐明权制度的确立与纠纷解决多元化的关系.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相信通过阐明权与调解制度的比较法分析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的达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5.
顾朱建  梅志军 《金卡工程》2009,13(10):49-49
刑事自诉制度通过将特定刑事案件的起诉权赋予受害人,能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刑事自诉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认为刑事自诉权应当包括被害人对自诉案件是否起诉的选择权、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的控告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权等三项权能;刑事自诉案件范围应当限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在诉讼的过程公诉权和自诉权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相互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欧盟新<并购控制条例>在评估并购反竞争性实体标准上创设SIEC标准,弥补了以前"支配性地位"标准的漏洞,并确立保障并购当事人知情权、抗辩权的审查程序制度;在并购反垄断分析中,注重经济分析,强化内核监督机制;注重司法对行政机关并购决定的审查;强调竞争法及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泊云 《中国外资》2010,(24):172-173
宪法司法适用符合宪法的法律特征,对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司法适用,一是违宪审查,二是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对于违宪审查,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善,造成违宪审查制度在现实中并未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在现有宪法理论与政治制度下,选择一种有效的模式,并通过立法对违宪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进行规定。而将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虽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但这一制度与宪法的地位、作用不符,同时也与法律制度矛盾,在法理上没有依据,所以不应将宪法作为直接判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宪法司法适用符合宪法的法律特征,对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司法适用,一是违宪审查,二是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对于违宪审查,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善,造成违宪审查制度在现实中并未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在现有宪法理论与政治制度下,选择一种有效的模式,并通过立法对违宪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进行规定.而将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虽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但这一制度与宪法的地位、作用不符,同时也与法律制度矛盾,在法理上没有依据,所以不应将宪法作为直接判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田文军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1):143-155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系2012年新《刑诉法》的一项创设,旨在改变我国"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司法现状。但是,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制度定位有误,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不应定位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而应定位为对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权;其二,程序设计不够科学,立法者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程序设计存在诸多漏洞,引发实践中诸多问题,应予以矫正。中国未决羁押率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检察官的中立性不足和逮捕功能的异化。此根本原因不仅存在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中,亦存在于审查批捕程序中。未决羁押率的降低,与其寄托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不如在审查批捕程序中便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遏制信用证欺诈保护银行自身利益的救济措施,信用证欺诈中的银行拒付权,已在许多国家的法律实践中得到了确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欺诈例外理论和默示条款理论,但基于银行在信用证制度中的地位和信誉,在实际业务中银行的这一权利应当谨慎地行使。同时,我国相关规范信用证欺诈中银行拒付权的规定也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我国司法对仲裁司法审查的基本模式而言,它对于促进仲裁事业的发展,发挥仲裁在解决民事争议过程中的作用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从一些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立法上的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仲裁工作的开展,妨碍了仲裁在维护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仲裁审查制度现状的观察,分析归纳我国现行仲裁审查制度双轨制的缺陷,从而对我国仲裁的司法审查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公安部制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的有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不属司法审查范围.正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保险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理赔中把它当作具有无可辩驳的证明力的证据来对待,采取"拿来主义".但依笔者之见,不宜直接"拿来",应对其进行证据审查后方可作为保险理赔中的证据材料采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有关刑事侦查权的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在赋予侦查机关侦查权力的同时,并没有规定相应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至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因违法侦查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严重后果,其后又未能给予权利受害者以及时充分的司法救济。当前在刑事侦查程序中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已成为刑事司法改革理论研究的主流呼声。为此,在我国现有法治框架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余进 《金卡工程》2009,13(12):66-67
推定制度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广泛适用,但目前我国有关推定的立法过于笼统而薄弱,而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推定的适用更是混乱不堪。在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推定制度亟需完善需从立法、适用规则以及其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沙卫鹏 《当代金融研究》2021,2021(1):121-139
从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脱离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审查,理论上无法构建体系化的诉讼模式,实务上也充斥着程序空转的“陪跑”悖论。昔时掺杂浓厚司法与行政两权对抗的司法审查技术,可以尝试以请求权基础来构建一套较为统一与温和的行政诉讼法体系,即对以《行政诉讼法》第1条为起始的诉讼目的进行全新的解释学阐微。相对弱化而非否定合法性审查作为诉讼要件的地位,将诉讼请求作为一独立的诉讼标的予以分析,可消解监督行政异化为权力衡平之术的质变,亦定分止争而尘埃落定。与第1条休戚相关的第2条与第12条也应做出相应解读,前述两条中的“认为”句式表征了此处应一致解释为原告的诉讼理由,或者是第49条所指明的拥有具体诉讼请求的表现。而第6条可限缩解释为与诉讼请求有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诉讼请求框定了案件审理范围,是诉讼类型化的依据,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根源于此、受制于此,而不是来自监督行政的需要。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纠纷解决模式可容纳司法审查的裁判模式来直面争议,促进实现案结事了的诉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谷冬梅 《中国外资》2012,(10):216-217
商业判断规则是美国公司法保护董事经营决策权的一项特色制度,是对董事在公司商业活动中的经营判断行为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一项具体的司法审查标准。从1829年的Percyv.Millaudon案发展而来,在当代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被各国纷纷研究效仿。本文试图从商业判断规则的含义、法理基础、制度建构、功能、和学者的不同意见这五个方面对该制度做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商业判断规则是美国公司法保护董事经营决策权的一项特色制度,是对董事在公司商业活动中的经营判断行为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一项具体的司法审查标准.从1829年的Percy v.Millaudon案发展而来,在当代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被各国纷纷研究效仿.本文试图从商业判断规则的含义、法理基础、制度建构、功能.和学者的不同意见这五个方面对该制度做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5条第3款所确立的个人信息转移权将信息传输关系限定在信息处理者之间,有必要对第45条第1、2款规定的复制权进行扩张解释,证立出可维护个人积极地位的个人信息接收权。个人信息转移权与个人信息接收权构成了完整的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在权利内涵方面,应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整体法律制度安排和可携带权的创设意义,从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权利客体、法律效果和行使条件等角度解释分析此权利。在制度体系建构方面,可携带权彰显了数据共享体系中的个人主体地位,其制度构建应当以场景为依托、以试验为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其中,持续性携带模式和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权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涉税案件只有在税务稽查程序终结时,才能对是否构成犯罪是否移送做出决定。正当程序原则要求税务机关在案件移送前举行听证,就案件事实充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陈述和申辩,以防止错误移送。税务机关认定是否构成偷税勿需考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无需搜集关于主观过错的证据即可以认定。行政执法阶段无需考查主观过错,审查是否移送阶段应当考察相对人的主观过错。司法审查阶段必须依据犯罪构成理论,考察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司法机关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以及是否构成偷税犯罪拥有最终的认定权。  相似文献   

20.
何飞 《金卡工程》2009,13(12):118-118
本文从民主、哲学和法角度,通过对法的安定与司法审查的剖析,探讨法的安定状态下司法审查的存在与改良,为在民主环境里进行合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