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储备货币规模过度增长和欧元逐渐替换美元、英镑赶超日元的结构变化是1999—2007期间世界储备货币变化的两大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国际经济交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导致国际储备货币规模的上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汇率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结构变化。世界储备货币过度增长带来诸多负面后果,短期内控制储备货币发行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货币发行规模、非储备货币国家适度持有和合理利用储备货币,长期内构建与经济实力结构相适应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有效控制储备货币的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对于当前盛行货币多元化和区域化、发行统一货币三种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本文用"三元悖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选择进行了理论说明,并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市及消亡,说明了以一国货币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货币多元化和货币区域化不能彻底解决汇率问题,并提出发行世界统一货币应是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主权国家货币之间的竞争导致在国际上形成国际货币和非国际货币两大货币集团,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不仅具有国内公共产品的性质,也具有了世界公共产品的性质。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不断深化使得国际货币发行国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不得不在冲突中寻求协调和合作,这就产生了诸如外汇市场、汇率、借贷等等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需求。由于这两类国家结构性权力的差异,结果形成了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选择必须建立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来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货币搜寻模型单纯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国际货币的形成,忽略了一国政治影响力的作用,实际上国际货币地位的形成是市场力量与国家政治影响力共同推动的结果。本文结合货币政治逻辑的内涵,对Pittaluga和Seghezza(2012)的货币搜寻模型进行拓展,探讨政治影响力在国际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一国货币要被其他国家接受,需要该国国家权威的支持和提供各种信用机制作为保证;也需要使用国政府的支持;国际货币体现了发行国与使用国之间的一种政治交易。国际货币的这种政治逻辑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对分析国际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金融论坛》2011,(9):11-20
币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超出其法定流通区域,在更大的区域或世界范围内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的过程。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收益是铸币税,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美元和日元分别是本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中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发生重要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内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币国...  相似文献   

6.
国际货币境外交易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本文综合考虑货币发行国和目标国的特点,使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国际货币境外交易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传统引力模型大部分引力因素对国际货币交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斥力因素影响不确定;文化距离对国际货币使用具有显著抑制效应;目标国金融市场发展及开放程度、货币区效应等金融因素对国际货币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货币发行国政治稳定性是该货币国际使用的重要支撑因素,而目标国政治稳定性越差,货币替代效应越强,该国国际货币使用越多。这些因素大多对人民币境外交易空间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人民币国际化可利用引力模型效应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推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或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储备货币竞争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储备货币发行国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承担的成本却很小,主要储备货币国具有增发货币以获得储备货币收益的内在冲动。随着欧元使用范围的扩大,欧元货币地位上升较快,形成了与美元的竞争态势。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国际储备货币供给的约束,在现实背景下竞争不但未能阻止货币滥发,反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缺乏有效监管使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而剧烈,引起汇率大幅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具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成为当今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潮流。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作为货币发行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与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贸易和经济总量密不可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已经高度融人了世界经济,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在目前,人民币不能像美元、欧元等货币那样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结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9.
柳洪 《金融博览》2015,(1):32-33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利用其货币地位,大规模实施QE,导致大量资金外溢,对非储备货币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中击.为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稳定,多数非储备货币国要求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顺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人民币国际化遵循两个“三步走”策略:一是计价货币.  相似文献   

10.
康中和 《时代金融》2013,(16):41-43
在计算机技术高超的"极客"圈子里悄然流转了4年后,一种被称之为"比特币"的货币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发展至今,比特币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充当取代货币的部分职能,可以买咖啡、在网络上消费,它甚至成为了一种投资品,比特币近3年内市值上涨47000倍。无人发行的货币成为现实2009年,日本人中本聪提出一个想法:世界各国的货币这么多,而每个国家的货币只是一个流通符号,一旦失去了国家的信用保障,它们就是一堆废纸。为什么不发明一套世界通用,  相似文献   

11.
牙买加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牙买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与此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制度特征被认为是"无核心特征",即没有法定的定值基础和货币中心国、不再维持法定的汇率波动幅度等;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日益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趋于多样化,意识形态色彩减弱,制度安排具有更多非中性特征。在对各制度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于牙买加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各经济金融大国"自行其是"政策的一种无奈承认,并且该体系也存在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自形成以后就不断面临责难。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可以优化全球货币体系,避免类似于"美元危机"现象的发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须经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须经历"可自由兑换货币"、"区域货币"和"国际货币"三个阶段.一国的经济实力对本国货币国际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而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有助推作用,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为本国货币国际化创造条件.我国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危机下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国金融危机经由世界货币美元传递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和美元发行约束机制的缺乏,美元本位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递减效应,并使全球经济与美国高度联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呈现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的特征.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本质是比较经济优势变化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刘燕 《时代金融》2013,(24):138-139
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之并不匹配。故此,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下一个彰显经济实力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诉求。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交易、投资、结算及储备的功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这些功能可以不是同时具备而是渐进的,所以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可以是渐进的。基础阶段是计价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这就必须对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包括抛弃对顺差的迷恋,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深化货币互换与合作等等,才能为后续的资本账户开放和最终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货币发行无黄金储备的时代,这为货币的泛滥创造了条件。随着各国货币的相互兑换,使货币总量不断膨胀。这时,纸币完全取代了货币的交易功能。然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功能却无法实现。因为各国货币的发行、创造不再坚持实物原则。有时甚至成了政治目的。这时资产的某些货币功能就显现了。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曲凤杰 《新金融》2009,(5):23-25
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显现: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缺陷、国际监管体系不完善,国际金融组织架构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直到目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在所有的行动计划中均未触及.本文认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与以往历次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一样不会是主动改革的结果,而主要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未来10年内,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状况不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不会出现"多极"格局,最理想的结果是仍然保持"二极",但开始呈现向"三极"或多极过度的发展态势.人民币能否成为"一极"很大程度还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李瑶 《青海金融》2015,(2):8-10
货币作为一国政府强制发行、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在国家疆界范围流通的交易工具,其本质和功能具有主权的属性和特点,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本文阐述了开放条件下大国货币安全的特殊性,对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实力进行了分析,并就推进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龚刚 《中国金融家》2014,(5):122-123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以一种主权货币——美元——来充当世界货币,并且没有力量(如国际公约等)对其发行行为进行制约。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得美国在占有世界资源、强化本国实力和与它国的竞争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美国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战争"(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其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绝对功不可没。尤其重要的是,美元的超级优势同时也体现在冲击他国经济,将危机转嫁给他国的能量上:美元泛滥曾使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阴云弥漫,现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事实告诉我们,建立在单一主权国家货币基础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再适应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接连召开的G20华盛顿金融峰会和伦敦金融峰会以及后续的金融峰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并将继续成为重要的议题。一直遵循"韬光养晦、不出头"外交政策的中国这次终于在G20伦敦峰会之前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构想而变得"有所作为"了。这与正在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什么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否给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某种机遇?这种背景下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否恰当?还存在那些掣肘的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巧妙地与区域货币合作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很好地结合?本期银行家论坛邀请到几位著名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为我们解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