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发展,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现实利益的重要问题.当前,民生问题被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基点的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并针对调查中我国居民高度关注和呼吁声较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样有利于政府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改革发展现状,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民生的发展逐步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民生建设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老保险逐步成为民生问题中仅次于就医问题的第二大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形势转变的重要关口,做好经济变革中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问题是解决好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方向,也为解决居民养老保险提供实施性指导.  相似文献   

3.
刘明辉 《发展研究》2007,(10):94-96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题中应有之义,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解决好城市污染问题;必须把保护农村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实现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5.
民生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民生概念,对于做好民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狭义的民生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生概念的内容包括生存的民生、发展的民生和全面发展的民生。民生概念的三方面内容是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关注的又一新领域。着力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支,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学技术必须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的出发点。本文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发展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各级地方政府都把解决民生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吉林省近年民生发展状况如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吉林省民生发展状况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分析民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健康水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等较全面、深入和系统地讨论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内容,认为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生存民生、安全民生、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生存是民生的生命基础,安全是民生的生存保障,发展是民生的价值旨归,公共服务是民生的主导领域。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压力持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更是构成了对民生的直接威胁。环保部门作为直面环保问题的政府机构,深入研究突发环境事件中媒体的应对,不仅仅是体现对环境工作的重视,更是贯彻党的精神的举措。政府高效率的危机管理,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问题,这也成为我国推行民生财政主要原因之一.民生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因此,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执行民生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升民生支出比重;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覆盖和大致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本质是民生权。只有从权利角度出发,我们才可以深刻认识民生问题的根本性内涵。从恩赐到权利的发展路径是民生问题发展的历史逻辑,对民生话语表达逻辑的历史性考察不仅可以揭示出民生问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蕴,而且可以增强我们加强民生保障的紧迫感、使命感,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生,是当前政府和社会都应重视的焦点.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注人民最在意、最关心的问题,是推动社会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式,解决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管理有效改革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3.
施卫华 《广东经济》2007,(10):33-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民生问题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尺,是检验执政水平、评判党政工作的重要标准。近日,围绕"民生工程"的建设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中山,根据了解,自启动和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以来,中山市的总投资已经超过300亿元,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生活居住、环保生态、职业教育、城市文化、城乡防灾减灾、旧城改造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亮点叠出。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黑龙江省民生工程建设的相关数据,展示了该省在民生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美国和新加坡两国在民生工程政策方面的一些经验介绍,为黑龙江省民生工程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一次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论坛上,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波说,"作为环保厅长,我高度评价‘污染地图',还有山东的@绿行齐鲁、@临澜环保等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我要给你们点个赞!""环境问题实质是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关系的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政治问题。公众的环境需求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众参与是环保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张波总结说,山东经济总  相似文献   

16.
民生的概念在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自国家起源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经济的规律,是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是改善民生的目的,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7.
民生是人们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15年江苏省入户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全省民生建设和民生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指数为0.64,但在居民增收、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8.
正考虑到环保主观指标可以反映公众对环保工作的需求优先序,环保相关工作的重点必须参考公众意愿。据此,可以公众感觉为依据完善环保工作内容,以人群健康风险为依据转变环保工作重点并加强环保相关工作,以主观环境质量变化为依据考核环保相关工作部门,从而促进公众感觉与真实环境质量趋同。最近两年,民生领域的教育、卫生等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但在"民以食为天"乃至"民以天为食"(即空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和政府工作绩效的民意评判)等方面,公众却感觉进展不大。目前环境变化和环保工作绩效可以用"两个反差"概括,即:污染物减排数据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反差,环保工作绩效与公众感觉的反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世代交叠模型(OLG)分析框架,研究了环境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追求健康水平的消费动机,并利用CGSS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居民是否关注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越严重,家庭消费支出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关注环境问题的居民的幸福感越低;环境污染是否严重不会改变不关注环境问题的居民的幸福感;居民的环保意识不会影响其环保意愿,但会影响其环保支出意愿,不关注环境问题的家庭有"搭便车"倾向;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类型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收入差距会改变人们的环保行为。  相似文献   

20.
魏淑娟 《经济师》2012,(6):21-22,29,30
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更加突出的议事日程上,而科技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科技与服务民生有效的结合是新时期民生科技扶贫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对甘肃省国家贫困县民生科技项目的考察,呈现了民生科技供给现状,并从项目的立项、实施、评估等三个环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认识"民生与科技对接的有效供给机制"在民生科技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