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是福建南平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南平林业尚处于低度化发展阶段。应通过培育木竹制品产业集群、纸业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来提高南平林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应借助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林业经济,促进南平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齐鲁粮食》2007,(4):18-20
2006年我县粮食工作紧紧围绕“粮食产业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粮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县粮食产业实现产值60多亿元,利税4亿多元,成为全县发展最快、贡献最多、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新趋势的表现,它具有较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规模效益。在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性,就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5.
依据2003~2015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测度了云南省林产业的集群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云南省已经形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的态势,但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还存在集群水平不稳定、各亚类产业集群水平不均衡、集群产业层次较低、各地区集群水平集群化差异较大等问题。最后,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提升云南林业产业集群水平,增强林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位商法的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位商法,从中观层面测度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首先运用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法,测度黑龙江全省的林业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的林业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群态势,但是整体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效应不太明显。其次,运用产值区位商法,对黑龙江省各地市(区)的林业产业集群程度进行测度,发现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伊春、鹤岗、牡丹江等地,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成效明显。最后,提出了未来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以大兴安岭和伊春等地区作为龙头区域,以木制品的精深加工业和森林食品产业等作为龙头产业,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各地市(区)的优势,进行合理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园区,构建林业各产业之间的生态循环型共生产业群落。  相似文献   

7.
汽车零部件生产是整车生产的基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一直滞后于整车工业。国内有39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配件厂,但许多汽车零部件都从海外大量进口,加之运输效率低,零部件运输交货时间不及时,使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加大,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8—25%左右。实践证明,汽车生产垂直分工体系越发达,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就越发达。我们现在所说的零部件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零件或构件,而是指在汽车技术和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可以满足更多车型需求的、以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为特征的功能性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方向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莆田林业产业集群为例,从分工的角度,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在缺乏林业资源的地方,通过培育专业市场、促进产业集聚,获得内生比较优势的机理,为提升林业经济竞争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建立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设想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一方面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产业整合的路径,另一方面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以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必然的选择。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要提高对发展林业产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要支持配套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逐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林业产业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现在已形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复合产业群,已成为全国林业产业大省,相当一部分林农靠林业走上了富裕之路。林业发展的差距在产业化,优势和潜力也在产业化。总结浙江林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整个历程中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发现浙江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技支撑明显提高、林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产业集群区域特色明显是整个过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本文主要分析金融支持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以及金融支持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提出做好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全面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对于当前拓展转产转业渔民的发展空间、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深远意义,更是加快海洋经济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渔港经济区有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及相关产业"提升效应"优势。本文在分析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几点措施,以期对今后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意义,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正在引起各方的重视。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还很不明确。本文在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剖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定位;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有效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世界林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林业转换一般要经历:破坏、危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林业已进入第三、第四阶段,引导着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其主要标志是:森林资源持续稳定上升,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形成如下主要趋势: 趋势之一:实行森林统筹兼顾,分类经营,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森林林产品、物种保存、防护、狩猎、游憩等多方面需求。  相似文献   

15.
区域品牌建设可以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在简单阐述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机制。为了有效利用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我国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形成了以义乌为代表的基于专业化市场的互动发展模式、以杭州湾地区为代表的基于块状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基于FDI的互动发展模式,以及以北京通州区为代表的基于工业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三明市林业分类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研究黄和亮,陈秋华,陈刚,庄丽一、三明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三明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十余年,三明市林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林业产业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1995年全市林业系统完成森工总产值27.17...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的特定权利,对其他经济资源具有聚集效应,从而会引导和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将会保障、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从而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本文从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地方政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并试图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创新、政府引导等方面探讨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林业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林业产业建设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翼。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构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整体,两大体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发展林业产业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林业产业的支持,林业就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也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壁垒,关税壁垒的相应排除,我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变成现实,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接受。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是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