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宝县是河南省开展农业区划最早的重点县之一,于1981年5月完成粗线条农业区划。为了进一步提高县级农业区划的质量,发挥农业区划在县级经济宏观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从1981年9月起,灵宝县在粗线条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农业资源的补充调查和动态监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和发展战略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了综合农业区划。  相似文献   

2.
为了我国农业资源科学地开发利用保护,促进农业全面综合地发展,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区划研究所以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全国,开展资源经济,区域性开发,商品基地选建等研究,为国家和部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这个所的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研究设备比较齐全,资料丰富系统,为国家提供了许多科研成果。现在全所已有职工86人,其中科研人员73人(副研17人),形成了一只有实力的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的部署,一九八三年三、四月间,在西安举办了陕、甘、宁、青、新、蒙、鄂七省(区)、县(旗)级综合农业区划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72个地(盟、州),395个县(旗),共计554人。 目前,七省(区)的县级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已全面开展,正逐步深入。综合农业区划研究普遍有所加强,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不少县(旗)综合农业区划仍是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综合农业区划工作,提高综合农业区划报告质量,培训班通过总结交流经验,提出以下七点意见,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以来,我省农业区划战线的同志们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大量、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湖南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和利用途径,综合研究了农业生产力最佳配置和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出了不同层次农业区域发展的战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以县级区划工作为重点,发展很快。据全国2,211个县调查统计,已完成并验收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有1,040个县,占47%,正在进行的有909个县,占41%。各级农业区划部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农业资源条件的调查和农业发展研究,取得大量的成果。有的应用于生产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邑县是开展农业区划最早的县之一。1978年至1980年完成粗线条综合农业区划和7个部门区划,绘制了农业区划图册一套。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初步弄清了全县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方案,划分了农业区,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与分析(以下简称农经调查),一直是农业区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在1978年开展农业区划时,提的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这种提法反映在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片面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在调查对象上,重自然资源调查,轻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在分析问题时,侧重自然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在综合分区时,着重考虑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忽略了经济条件特征;在农业区划方案中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布局,农业发展方向、建设途径和重大措施等方面的制定,明显地缺乏经济论证。  相似文献   

8.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我省分别从1980年和1981年下半年起,开展了省的一、二级和县级农业区划。这是建国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农业区划。与五十年代进行的第一次农业区划相比,后一次农业区划的特点,主要在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从省的一、二级农业区划到县级农业区划的纵向系统,和由自然条件区划、部门农业区划、农业技术改造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组成的横向农业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9.
一.“七五”期间农业区划工作任务执行情况 1986年以来,国务院要求把农业区划工作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研究。“七五”期间农业区划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面向农业区域开发和扶贫开发,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规划方案,以及建设项目、行业开发、产业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的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全国先后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农业区划会议,全国科学大会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列入了108项科研任务的第一项,几年来,区划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单项到综合,分别提出了全国的、各省、市、区的和半数以上县的综合农业区划、综合自然条件区划以及众多的单项区划。几年来,县级农业区划及成果应用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区划的成绩,将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县级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由点到面,健康发展。目前,提出县级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初稿的,已经有好几百个县,到今年夏秋全国提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的县将达到1380个。占全国应开展这项工作总县数的62.7%。  相似文献   

12.
搞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搞好这项工作,在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领导下,有关各部门的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组成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编写《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书稿,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农业区划工作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区划工作在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区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50年代中期农业区划把揭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和分区划片作为它的基本内容,局限在研究农业区域的特征和农业区域的范围和划分标准,60年代以后逐渐重视农业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空间合理布局等问题;80年代以来农业区划把分区划片作为实现合理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的必要手段,同时把农业区域的分析研究与区域规划、区域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农业区划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得就更密切了,区划工作也就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泰莱肥宁平原开展试验,是泰安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和省自然资源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的一项科技攻关项目。目的是通过点上增产配套技术研究,提供高、稳、低综合技术措施,带动泰莱肥宁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84年在肥城县汶阳、莱芜县宅里、泰安郊区良庄和宁阳县东述基点上开展工作以来,年年都有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我县农业区划明显分粗细两个阶段。自一九八一年九月起,全面开展了细线条的农业区划,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求:细条农业区划在粗线条的基础上,要有新的起点、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经验。 为了落实这些批示,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面深入细致的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实现综合农业区划方法论的新突破,狠抓区划成果的实施应用,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县级综合农业区划是在对一个县的自然、经济、技术等因素,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农业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等战略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研工作。它是对各专业及综合的大综合,是农业资源调查和各单项农业区划成果的集中反映。它是综合研究农业范畴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  相似文献   

17.
一、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奖励项目名单 一等奖《四川省大邑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二等奖《四川省棉花区划及布局研究》 三娜奖《四川省综合自然区划》《四川省非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定位试验在化肥区划中的应用》《邓睐县农业资源调查和综合区划》《大足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四川省1:5。万土地利用图》《广汉县农业区划》《米易县综合农业区划》《梁平县综合农业区划》《应用土壤普查成果防治水稻坐莞》《四川蚕桑区划》《乐山市综合农业区划》《自贡红里复合型食品基地可行 性论证》《广元市市中区(原广元县)乡镇企 业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二次农业区划会议后,四川省的农业区划工作发展速度之快,参加人员之多,调查研究的内容之广,取得的成果和运用成果的效益之大,在我省农业科研史上是少有的。全省205个县已全面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已提交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单项区划报告的县占70%,有一半以上的县已经省地验收。农业区划如何适应农村历史性的转变,这是当前农业区划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省和全国一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县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这些县当前普遍面临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迫切问题:区划工作告一段落后怎么办?“区划以后”还有哪些经常性、长期性任务? “区划以后”的任务,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它是由农业区划基本使命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业区划工作发展的必然。农业区划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它的基本使命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地级农业区划,是全国农业区划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四川省在1985年完成省级农业区划和县级资源调查和区划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地(市、州)级农业区划,到今年5月.全省已评审验收了4个市(乐山、内江、自贡、德阳)、两个地区(涪陵、宜宾)综合农业区划,其余地(市、州)预计今年底可基本验收结束。从已验收的地(市)级综合农业区划的情况看,一般都是在完成地(市)级部门专业区划研究的基础上,以县级农业区划的资料为基础,开展补充调查,并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研究;因此,科学性和适用性比较强,为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