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粮食2004--2007年连续四年丰收,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在2007年底却出现了粮食增产,粮食价格却上涨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多方面造成。国家粮食储备对目前粮食价格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短期由于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及国际粮食期价处于整理阶段的原因,国内粮食期价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甚至国内粮食供应这种紧平衡状态将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就中长期而言,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格局将会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资源丰富,粮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粮食积压严重、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在世纪之初,加快粮食转化增值步伐,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河南粮食转化的严峻形势   自 1995年以来,河南粮食过剩尤其是小麦过剩问题表现突出。由于调销不畅,安全储粮难度加大,政府财政补贴负担加重。仅国家用于粮食超储费用补贴所需地方配套的风险基金,就占省级财力的近 40%,已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再加上我国加入 WTO后,将有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配额小麦涌入,必然会…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益,我国政府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超过6亿吨,实现了“十连增”,主要粮食品种国内供给充足,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压力。在此情况下,粮食紧平衡概念又一次提出,是国内粮食供给现在出现了大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前我国的粮食供求形势处于这些年来最为宽松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我国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本文就此进行量化解读。分用途来看,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消费中,口粮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比重持续增加,而其他用粮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分品种来看,我国口粮消费中小麦、稻谷和玉米所占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在饲料消费中,小麦的比重上升显著,玉米小幅上升,稻谷明显下降;在工业消费中,玉米的比重上升显著,小麦和稻谷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其他消费中,玉米的比重上升显著,小麦变化不大,稻谷下降较为明显。预测结果显示:在最高粮食保障水平下,现有的粮食进口配额能够支撑这一水平,尤其是小麦的进口配额有较大的富余量;在中等保障水平下,现有的小麦进口配额仍能满足这一水平的粮食进口要求,但稻谷和玉米的进口配额将会有较大的缺口;在低等保障水平下,小麦、稻谷和玉米的进口配额均不能满足这一水平的粮食进口要求。未来我国在稻谷和玉米进口方面可以适当放宽进口数量,这并不会对我国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造成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长期以来的粮食产品供给短缺,转为供给过剩。与此同时,粮食产品的价格下滑,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外的粮食产品市场准入的放宽,国外一些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粮食产品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粮食产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粮食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创新粮食科技思路。使粮食科技的重点由过去以增加粮食产品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开发粮食产品品种,延长粮食产业链,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7.
中国饲料供给与需求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饲料供给与需求的估计程国强周应华王济民史照林从现在起到今后的若干年,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处于从温饱向小康水平的发展阶段,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畜产品消费仍然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特别是饲料粮的生产形成巨...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下 我国粮食贸易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年年丰收、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粮食总量紧平衡下的"去库存""调结构""降成本"等问题。本文运用ARIMA模型,分别建立粮食需求和供给模型,并预测未来粮食的供求量,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给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粮食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粮食供需缺口现象显著。因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应推动我国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下完善粮食贸易调控机制,促进粮食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粮食生产意识应向现代粮食生产意识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历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核心问题。在对待粮食生产的问题上,我国常常习惯于以传统的粮食生产意识作指导,因而在生产中常常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现在我国已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应把建立在传统经济体制上的狭隘的粮食生产意识,转变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粮食生产意识上来,以现代粮食生产意识来指导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营。   一、传统粮食生产意识的形成及其弊端   我国人口众多,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在过去的年代,曾提出过“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粮食产…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粮食已告别了短缺,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在这一新形势下,一方面应高度警惕放松粮食生产的思想,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保持粮食总量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也应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已加入WTO的背景,创新粮食安全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粮食品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笔者就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谈几点看法。(一)实行农业政策保护,用好用足WTO农业规则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近几年徘徊不前。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时候不能出现粮食短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不能由于前几年的供过于求而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1.
数说     
<正>我国粮食进口量去年达到1亿吨3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粮食总产创新高,达到12142亿斤,粮食单产也创下新高,达到359公斤,此外,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居于历史最高,接近900斤。余欣荣说,我国粮食进口量去年达到最高,进口总量是1亿吨,但这1亿吨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谷物类去年的进口量仅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这是因为国际市场的粮食品种价格普遍低于国内。"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 ,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暂时性出现了缺口 ,但利用库存和市场调节 ,基本达到了粮食的产需平衡。而未来几年我国粮食的产需关系在总体上仍可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粮食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恢复性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3/4的粮食总产量,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能,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起到重要引擎作用。本文结合全国粮食生产水平,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并得出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国的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一方面 ,自 1998年以来 ,国内粮食生产连续 3年下降 ;另一方面 ,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增加。与此同时 ,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这种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变化关系 ,似乎明显地有悖经济学规律 ,也不合常理。正确和准确地把握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对我国的农业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做一探析。   一、粮食供求关系的基本制约因素  制约粮食供求的因素有种种 ,其中有一些是直接的 ,有一些是间接的。以下依次予以分析。1、粮食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屡遭灾害,加之人口膨胀,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78~1988年,全国粮食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39408万吨,平均年递增2.6%。而同期粮食社会消费量则由25199万吨(贸易粮)增加到35652万吨,年递增3.5%,高于生产量增长幅度。粮食已成为人们生活上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此,笔者认为在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应谋求其他解决粮食供求紧张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家从1998年开始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到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近几年又对粮食流通政策措施不断加以完善,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市场化。在市场化过程中,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应当是全面彻底的市场化、自由化。从粮食流通的角度看,这意味着粮食流通不再需要主渠道。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3年大丰收。粮食丰收了,人们却忧心忡忡,最突出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各级政府、粮食部门和农民都在为粮食收购资金犯愁。粮食收购资金的严重短缺,将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央财政将被粮食补贴拖累,粮食资金牵动亿人心。粮食资金流...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政府一直将粮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建设首位。复杂的粮食问题使得粮食政策头绪繁多,而多方面的政策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如90年代出台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在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供给、搞活粮食流通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收粮食”等现象的发生,部分年份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了粮食形势恶化。众多政策现象说明:选择理性的政策目标导向对于今后我国粮食形势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现行的粮食补贴(粮食风险基金)从补流通环节改为补生产环节———直接补贴农民(以下简称“直补”),是我国加入WTO后一直在探讨的课题。2002年,安徽、吉林选择了三个县进行了试点,拉开了我国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序幕。2003年,河南省在五个市进行改革试点。这一改革,将在全国粮食主产区逐步推开。对此,如何评价,粮改应该怎样与之配套进行,粮食主产区是否具备全面推广直补的条件?本文拟结合吉林省及其试点情况,谈些看法。一、直补产生了积极效果,代表了我国粮食补贴改革的方向2002年,吉林省根据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东丰县进行了以…  相似文献   

20.
一、加强粮食生产调控力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上了几个新台阶。 1984年和 1990年还先后出现了局部的“卖粮难” ,似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过关 ,不少地区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 ,结果粮食价格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拉越大 ,种粮效益低 ,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一失误 ,影响到 1992年以后的改革 ,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把粮食全面推向市场 ,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工作的“三个稳定、两个平衡”的实现 ,而且还引发了 1993年冬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粮价暴涨风波。这个深刻教训 ,证明越是放开越要加强对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