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块"大蛋糕"长三角地区究竟能分享多少?促进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和整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推动服务、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周双  范亚东 《中国经贸》2010,(8):176-177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是仅看城市发展水平,而是要统筹城乡综合来看。我国在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城乡差距明显,并且日益增大。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问题。现行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司言武 《浙江经济》2006,(17):42-4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品供给一直推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其指导原则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向城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等,几乎由政府包揽,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在人均收入严重低于城市的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科技保障等悠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公共品供给却由低收入人群自筹资金解决,财政投入严重缺位,而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缺失,从而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贾海彦 《山东经济》2007,23(4):22-24
公共品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公共品新的划分范畴,由此构造出三类公共品市场:垄断或寡占型市场、“混合”型市场和竞争性市场。这就将对公共品多元供给机制的研究引向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公共品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为我国国有公共事业企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和私人运营商的具体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  相似文献   

5.
王金国 《中国经贸》2009,(22):90-90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因此,应该按照“激励相容、利益均衡”的原则寻求不同供给主体行为和利益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6.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怀礼 《乡镇经济》2009,25(1):28-32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紧缺的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文章认为,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的关键是进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包括供给制度的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供给渠道及公共财政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郭磊 《山东经济》2006,22(5):150-153
农村公共品是公共品的子集,除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公共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多样性等一些自身特征。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主要采用公共经济学的范式对其进行研究,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农村公共品还有规模度低,对中心城市依赖重等特征。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各级公共品中心地为依托,以规模经济为核心的农村公共品提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谭文培 《特区经济》2009,(10):195-196
出于效率考虑,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用斯塔克博格博弈描述政府与农民生产农村公共品的过程,纵然在双方均没有公共品生产优势的情况下,作为跟随者的政府完全有动机提高农民收入以刺激农民独立承担所需公共品的投资。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之内,使得村民自我承担的公共品投资水平随宏观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刘振羽 《老区建设》2009,(22):27-29
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暴露,农村公共品供给呈现出严重不足。在此大环境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目光集中到农村,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文章以此发展战略为背景,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提出更好地落实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结合农村公共品的性质,分析为什么要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及建立一个怎样的财政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财政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海波 《特区经济》2008,(11):45-47
目前,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的发展陷入一系列困境,但是泛珠三角区域行政合作却取得很大成功。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与启示,本文提出坚持共享区域合作成果,制定区域合作规范,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成立区域合作机构,重新规划区域行政布局等构想来促进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  相似文献   

12.
华珺 《特区经济》2008,(11):52-53
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现状、特点及其具备的优势进行分析;论证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分析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的特点,论述形成集群生产经营格局;论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以及政策与环境优势。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顾江 《特区经济》2009,(4):42-44
与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城市群的地位相比,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基于比较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分析了阻碍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如丰富的文化资源、发达的经济基础、高校资源密集、文化产业结构基本合理等。最后针对主要障碍和具备的优势提出了加快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计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明  武戈 《特区经济》2007,224(9):41-42
本文对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以生态效率理论为依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一套涵盖3个层面7个方面14个指标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长三角区域总体上,代表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和代表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因子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产生主要影响;16个城市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又存在一定差别可分为三大类,各类城市应针对各自特点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裴瑜 《特区经济》2011,(4):45-46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其交通运输发展带来各种机遇,但同时其运输需求的规模性和多样性对整个产业带来较高挑战。本文在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下,部分国内外学者把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理论应用到解决区域性国家间的公共事务,形成了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本文借鉴了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概念,分析其供给的主体及融资方式,并应用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童话天堂般的迪士尼乐园是每个儿童的梦想之地,甚至也为许多成年人所向往。预计在2014年建成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将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乐园。它的开放将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拉动效应。本文从旅游业构成的角度出发,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辉  杨卫 《特区经济》2011,(1):53-54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长三角利用外资受其冲击明显。同时,利用外资行业分布失衡,产业同构严重,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过大。此外,利用外资方式单一,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此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周边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要争取在资源配置、市场等方面融入长三角,并尽快与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进行全面接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孝强 《特区经济》2009,(10):69-70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征,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本文应用二元结构指标对长三角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