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创新的漏洞与金融监管的缺失,也对在中国经营的中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盈利能力、创新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当前最重要的已不是讨论危机对中国银行业本身的影响。而是用前瞻性的思路和眼光来研究如何更快走出危机的阴影,如何建立银行业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届十年。其间,中国银行业认真履行开放义务,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地域、客户对象和其他方面的非审慎性限制,在世贸组织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在贯彻落实银行业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监管部门顺  相似文献   

4.
朱晓艳  徐光 《浙江金融》2007,(11):14-15
随着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银行业的开放度逐步增强。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6年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占中  相似文献   

5.
郑鸣  冯凯 《金融论坛》2007,12(4):18-21
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按照我国跨入WTO大门时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制订的时间表,中国银行业从2006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全面开放,对所有外资银行实现“国民待遇”。我们叫喊多年“狼来了”之后,外国的“银狼”真的来了。中外资银行之间面对面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国银行业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要辩证看待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与劣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11日将被记录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上。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银行业为期5年的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届时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从此将享受国民待遇,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来临之际,中资银行如何理性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共筑强大的中国金融体系;如何变革机制,创新服务,占领市场;如何扬长避短,"与狼共舞",共求发展……将需要中国金融人的智慧和勇气来加以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成就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2006,(4):22-24
作为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开放已走过了26个年头,在开放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束,机构设立、业务经营以及投资入股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践证明,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银行业整体发展。为更好地迎接银行业全而开放,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银监会系统地研究了下阶段的宏观形势,分析和完善了相应的监管对策与风险防范手段,以在巩固现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开放水平,促进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城限制以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也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重要举措。从这一天起,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将开始施行,根据规定,外国银行分行转制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要向中国银监会提出申请,可同时提出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的申请。《细则》施行后1个月内,外国银行分行在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后,即可办理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业务。中国的金融市场由此真正进入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银行有效监管的同时,中国坚持实施渐进有序的开放战略,认真履行入世承诺,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措施,引导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推动中外资银行业务合作与股权合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莉 《浙江金融》2006,(12):35-36
今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届时,外资银行将在国内全面开展业务。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银行业情况来看,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受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首当其冲是分布在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按照我国加入WTO后在银行业开放的承诺,截至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保护的五年保护期已经结束,随着过渡期的结束,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我国银行业与全球金融业的一体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目前,具有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教授时,张教授特别指出: 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仍然会是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而不会过多地像美国那样形成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饕餮中国:金融"解冻"前的盛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勇 《国际融资》2007,(1):32-33
2006年对外资银行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在年底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采取的非审慎性限制措施,实现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金融"解冻"前夕,为了抢占先机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和扩张网络的方式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抢滩,一场外资银行饕餮中国的盛宴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6.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使欧美金融机构遭受沉重打击。但这股寒流似乎并没有影响外资银行对中国的信心和投入。反而逆势布局中国。2009年一开年,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1月9日宣布正式连通中国银联网络,并从16日起发行两款银联标准人民币借记卡。花旗中国1月12日宣布,已获中国银监会大连监管局批准在辽宁省大连市的瓦房店成立贷款公司。这是继2008年花旗获准在湖北设立两家贷款公司后成立的第三家贷款公司。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于2006年12月11日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现在,外资银行已经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无论对银行本身还是中国老百姓来说,都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李琳 《中国外资》2007,(2):26-27
<正>140多年前,世界最古老的银行之一——渣打银行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落户了。从此,渣打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渣打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随着200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放开的大限之日的逼近,一向严格按照开放时间表循序渐进的渣打银行风格突变,开始对中国市场展开猛烈的进攻……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10年,中国银行业多层次银行体系发展更加完善,银行业开放基本与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一致,并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服务需求适应,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外资银行全面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式展开.由于竞争优势上的不对称,中国银行业无疑面对强大的压力和挑战。那么,要在这种情况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自身的改革做起。银行再造是近20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提高银行竞争力、改善经营绩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