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性策划。为此,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实施  相似文献   

2.
王肖曾 《理论观察》2007,(2):169-17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全局,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全会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面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活动时,再次强调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党全国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王蕾  叶磊 《北方经济》2008,(10):54-5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恢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内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基础的协调发展;积极备战,以“三线建设”为代表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非正常协调发展;抓机遇、抢时间、争效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统筹全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互动,点线面互动动态协调发展4个时期。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发展区域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5.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区域重大战略为核心,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各个地区、板块、城市群和都市圈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局面.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新时期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推进中央主导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域合作步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下,基于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特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客观基础和三个基本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和决定的有机系统,包括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增长和创新的区域治理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统筹发展支持体系的四大机制和体系。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是中国区域政策实践的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人民”的发展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地区”发展绩效为中心,重视和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最新形成的三个基本空间:即传统地理划分的宏观空间、城市群空间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空间,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可分为四大板块: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也面临着些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如何进步发展。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赵玉香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79-179,177
从宏观经济布局来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南至北已然形成了全方位拓展的弧形沿海经济链条,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环渤海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此区域内各地发展自成体系,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导致环渤海区域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对此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突破,赢得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随后相继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勾勒了广袤大国走向地区普遍繁荣、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一协调发展战略一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关系,反映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层不断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2.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策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增清 《山东经济》2009,25(1):149-153
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部之间综合性、全方位的差距,并有越拉越大的趋势。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禀赋优于西部,在经济活动方式、要素资源配置及使用、产业选择等诸多方面获得了先发优势和累积效应,逐渐形成了山东区域经济“一快一慢、东高西低”不平衡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差距,实施“突破”战略,“一体两翼”东中西联动,构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和谐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是新时期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选择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习创新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营视界》2007,(2):10-12
随着环渤海、京津冀区域的战略位置凸显,沧州东部沿海区域在国家未来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优势非常突出。它将和天津滨海新区一起,形成京津冀、环渤海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意味着,在河北乃至全国未来的发展布局中,将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沧州东部沿海聚集,将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向沧州东部沿海倾斜,也将有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沧州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政府提出川菜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之后,大批川菜企业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扩张.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川菜企业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已经占据了东部沿海地区较大的市场份额.文章对东部沿海地区川菜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了川菜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内蒙古自治区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也提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支持东部盟市以产业发展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承接和培育特色产业。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刘锋 《珠江经济》2008,(7):4-10
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政策基本架构日趋清晰,可概括为1334的框架,即贯彻区域协调发展这1个总体要求、完善3个基础环境、推行3类区域政策、健全4类协调机制。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若干新趋势。对新加坡而言,除了过去经常提及的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以外,新的重点政策区域和其产业重点都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区域政策基本架构日趋清晰,可概括为1334的框架,即贯彻区域协调发展这1个总体要求、完善3个基础环境、推行3类区域政策、健全4类协调机制.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若干新趋势.对新加坡而言,除了过去经常提及的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以外,新的重点政策区域和其产业重点都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突出带动作用的重点地带,其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不仅是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还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基础支撑,更是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区域发展深度整合的城市群格局的先进示范.基于历史一体性奠定现实融合性基础、群众需求性强化服务一体化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