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及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体功能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个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促进四类功能区协调发展;体现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补偿为保护生态资源而产生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并对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而主体功能区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保证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调控政策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它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总图,是政府实施空间管治的纲领性文件和整合相关空间规划资源的实用平台,是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也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符合这一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已经历了多次转变,而根据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区域实际,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要从主体功能区定位、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制度创新、培育城市群等方面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生态文明时代,随着"十一五"以来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日趋推进,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生态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倡导各地区间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协调各主体功能区相关利益关系,促进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文章以我国海峡西岸省份——福建省为例,旨在根据福建省内部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及生态补偿重点,提出针对性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举措,以促进福建省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流是中国荔枝之乡,也是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建设荔枝、龙眼优势产业带的重要开发区域。文章对北流水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介绍,并就如何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提高开发效率、生产优质水果产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荔枝品种改良、发展规模经营、推动标准果园建设、实施无公害生产等办法措施,从而达到打造水果产业升级版,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论文对促进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土地政策和促进特定主体功能区健康发展的微观土地政策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化解我国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编制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在全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并会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变,这是使我国走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财经界(学术)》2011,(13):46-4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举行发布会,《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规定了相应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眭、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正确把握的几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煜 《中国市场》2011,(18):93-94
我国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又一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实施需要注意的几种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亮点频现的一年。一年来,中央围绕深入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现将  相似文献   

12.
实施主体功能战略对实现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影响深远,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广西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快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磊 《商业时代》2012,(12):127-12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历经了均衡发展布局到非均衡发展布局再到协调发展布局的过程。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再度作出重大调整,形成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辅相成的条块结合状战略新布局。战略布局的两大新调整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对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则是区域振兴,乃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但目前需要明确单元划分,量化标准,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若干亚区或亚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过往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域性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逻辑前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协调应该基于要素禀赋在区域间的差异,因地适宜进行经济布局。如果忽视区域要素的承载能力,只加大要素的投入或依靠技术的革新,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区域承载能力也会濒临崩溃。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要素禀赋,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各功能区功能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各功能区之间还要注重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良性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定工作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统一的各类政策,缺乏针对区域发展要求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政策要求。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目前的各类政策,以保障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制定,既要满足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的需要,又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需要在对原有政策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取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商业研究》2014,(4):11-16
由于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规划严格的开发管制下丧失了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与经济脱贫发展的尖锐矛盾。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特定目标的同时,会导致不同类型区域陷入"暴利-暴损"的困境。为解决规划所带来的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失衡,建立长久有效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好主体功能区间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才能为协调受限功能区和非受限功能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创立新的突破口,并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功能区间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实现空间管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良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电力、煤化工、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近年,黑龙江省在建设重点开发区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的需求、对环境和公共建设造成很大压力等问题。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对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以加快全省重点开发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杜栋  庞金鑫  顾继光 《江苏商论》2014,(6):77-79,83
在回顾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依据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并结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方针,建立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并给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性地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规划与区域经济的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栋生 《市场论坛》2006,(12):23-25,12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首次在国家规划文件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区域互动机制的构建。文章从四大广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支持区域及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区际互动机制构建等层面对规划《纲要》中我国四大广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进行了解读,并指出,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落实,空间布局规制、区域政策和区际互动机制的日趋健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