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指标反应了一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研究发现1990-2007年间我国M2/GDP的比率持续走高,这与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水平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的新视角,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的原因,论证了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通过经济变量元的协整检验,发现了比率走高的长期走势,并对货币供给量、居民储蓄动机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M2/GDP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不完善、总储蓄率高居不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急剧下降以及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是我国M2/GDP畸高的主要原因.应从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与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维持适度的债务规模以及鼓励公众使用其他投资方式等方面遏制M2/GDP过高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M2/GDP变动指数反映金融深化程度的变动情况,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二者之间具有对等关系。根据交易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构建VAR模型,选取1990—2015年的数据,可实证分析中国M2/GDP变动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协整关系以及长期稳定关系。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进行相关变量的预测,对货币政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同路 《大众商务》2010,(10):67-6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M2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M2与GDP的不匹配增长现象。本文认为是不良资产及非生产性贷款比例较高、存量资产的货币化、外汇储备不断扩大这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M2与GDP的不匹配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尼系数和GDP/M2都可以看作是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函数,并能从中看出,要维持基尼系数的值在国际标准内,GDP/M2也应该保持在一定区间,为此,需要维持权力系统的内部制衡。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回顾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和脉冲反应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物价和投资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且随着时间延续两者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财政支出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较小;出口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最大。由此,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应该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并更加重视利率、道义劝告等货币量之外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章为避免M2/GDP偏高解释的不完整性,通过引入"信贷"变量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货币结构、存款货币资产化、货币乘数和GDP/贷款变化的系统性分析框架。首先证明了GDP/贷款值的下降是造成M2/GDP偏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原因是边际资本—产出比率的下降和投资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的"沉淀"现象,还有投资乘数的持续走低和贷款余额过度积累所造成的乘数压缩效应,使贷款的边际GDP下降。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强。文章从货币供给决定模型和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影响我国的货币供给。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通过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路径,资本和金融项目路径,储备资产路径和我国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路径,信贷传导路径等影响我国的货币供给。最后,在文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的研究,可用来检验货币政策的效应及货币是否中性。而研究经济变量关系的前提必须要明确各变量的真实数据生成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经历几次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及相应的带有反周期特征的政策的实施,均可能使价格、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的数据生产过程发生结构突变。因此本文首先对序列的结构突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91-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货币滞存法”测算我国的超额货币。运用ADF检验、协整检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超额货币现象,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冲击,影响持续时问一般较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冲销超额货币,平衡货币供求,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内生货币框架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内生的货币金融体系下,财政作为另外一层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调节资本存量和收入分配,从而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具体考察了财政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企业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发现财政政策只有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存量与流量的平衡,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来源,指出我国目前的结汇制度导致央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特别是基础货币的供给,提出了改进汇率形成机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并不乐观。文章从实际出发,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诸多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又是主要因素,是由外汇占款、政府存款等一些央行不可完全控制的外生因素导致的。货币乘数有一定的内生性的特点,随着交易工具的改进、金融技术的进步,现金交易逐步趋于萎缩,导致现金持有率下降。随着商业银行上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经营效益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增强,导致商业银行所要求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下降,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上升,而货币乘数上升又会对流动性过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1995年~2015年货币供应量(M0,M1,M2)与经济增长(GDP)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合理的使用货币供应量这一工具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效应不明显,说明政策传导具有时滞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就是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近年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的操作使用的越来越频繁。文章试图通过考察央行票据这一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程度,研究其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在长期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1999—2013年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采用阈值自回归模型(TAR),实证检验了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与中国房价波动的非线性关系。借助于阈值模型,本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关键阈值变量。研究表明,当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低于模型的估计阈值(16.3%),家庭数量、收入及房屋使用成本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变量,因此,消费需求和房地产供应是房地产价格线性波动的决定因素。然而,当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估计阈值,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投资性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主导近几年中国房价价格波动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投资性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非理性上扬的重要原因。高房价的背后无疑是大量国内外资金涌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资本逐利,而此股资金流动性强弱、规模大小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文章基于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供应规模、信贷规模以及外汇汇率与我国房价波动存在联动效应,通过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货币供应、贷款规模以及外汇汇率对房价波动的贡献程度,可找到调节我国房价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落成,意味着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将变得更加密切,而人民币在东南亚的流通和使用就必然面临着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区域化理论研究的突破应和如何把握CAFTA这个平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来厘清人民币区域化的货币动因,并通过相关实证研究阐释CAFTA这个贸易平台对与人民币区域化顺利实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落成,意味着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将变得更加密切,而人民币在东南亚的流通和使用就必然面临着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区域化理论研究的突破应和如何把握CAFTA这个平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来厘清人民币区域化的货币动因,并通过相关实证研究阐释CAFTA这个贸易平台对与人民币区域化顺利实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