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 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 5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这一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对这一结果 ,国内学者说法不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问题上。本文着重说明积极财政政策要想淡出 ,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政府应拿出一整套的政策措施 ,保证这三个条件的实现。只有这样 ,积极财政政策才有可能顺利淡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论述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力和积极意义,并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有大的起色,缓解社会保障的矛盾要有所突破,以保证宏观经济平衡运行、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本从分析财政政策出发,指出了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淡出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列举了积极财政政策需要淡出实现的条件,并在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之前充分发挥其有效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多年来政府一直采用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消除政府过分依赖财政政策这种现状,必须在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塑造理性的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为“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创造各种时机与条件。  相似文献   

6.
积极财政政策只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非常态政策手段,长期实行不利于市场体制的发展,不利于公共财政建设,不利于提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有鉴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难以克服,并且当前经济回暖,投资活跃,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7.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对经济运行逆向调节的短期选择,而非长期政策取向,因为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并且我国财政自身也存在着规模、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加上经济矛盾的复杂性,财政政策风险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平衡财政政策不动播,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8.
面临严峻的宏观调控任务,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财政政策推行过程中财政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调控的重点需要予以调整。即积极财政政策应由扩张性、总量型、手段、层次单一型向均衡性、结构型、手段、层次多样型转化。  相似文献   

9.
积极财政政策只是维持了经济在低位的平稳运行,并没有根本改变通货紧缩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与其他政策并行实施过程中存在抵冲;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向、运作方式和使用效果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财政政策受到体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着力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转型为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属中性政策类型,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其实质是协调发展政策,税收政策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当前我国的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税制改革的方向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需求结构性失衡,实现既防通胀,又防通缩的宏观调控目标,以及为释放和化解财政的风险压力, 保证财政发展和改革的可持续性,积极财政政策理应淡出。稳健财政政策实际上是在两难背景下作出的现实选择,其要点在于总量上的“稳步退出”和结构上的“有进有退”。具体措施包括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恢复征收、地方政府预算外与制度外投资的整治、收入分配职责的政府问合理配置、改革成本支付职能的履行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单纯的微观金融监管制度,即应适时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致力于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除了遏制系统性风险与金融体系内在亲周期性之外,还应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但目前理论界对工具有效性的评价明显不足。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重点应定位于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相关问题方面,突出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政策之所以存在传导机制是由于财政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往往处于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存在不同的领域间隔,从而具有不同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说明,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以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四年来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国际国内已得到公认,但是由此产生的挤出效应抑制了民间需求力量的成长,使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支出的增加,并且,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问题也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因此,从长计议,有必要对现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调整,从而做到既有财政政策扩张对经济的推动,又尽力避免挤出效应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2012年中国实施的主要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执行效果,并针对金融政策执行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展望,对2013年中国金融政策提出建议。分析结论表明:2012年金融政策的总体执行效果不错。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物价水平得到了较好控制。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国际收支渐趋平衡。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良好,股票市场欠佳。保险业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房价增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房供给以及与此配套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2013年中国应该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执行的主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及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应执行的金融政策提出了建议。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的主要信贷政策等金融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仍存在物价上涨较快等问题。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合理的信贷政策,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财政政策实行四年来,已取得显效果,它促进了经济增长,抑制了经济衰退,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上升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财政风险加大。针对我国经济现状及对未来的预测,积极财政政策还会走多远,它何时淡出,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第3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相对乐观与美国经济相对悲观的不对称中艰难调整,市场价格趋势更多受美国货币政策预期和美国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不仅呈现出各个市场之间的连接趋于正相关,并且导致一些相关价格指标的同步趋势。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未来政策效果看,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将会继续随经济变化而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经济环境的脆弱复杂局面,将会导致国际金融价格波动加大;主要金融产品与资源商品指标的不可预期与不可预见将不仅加大投资风险,也将进一步刺激投机利润回报的欲望与运作。因此,从短期经济与政策态势以及从长期经济与金融战略角度看,国际金融市场应加强风险防范并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入世后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我国宏观经济和一些弱势产业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面对WTO协议规则的相关规定和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力求达到减小冲击,谋求发展的目的。本文通过对WTO有关规则和我国目前财政补贴现状的比较,提出了我国财政补贴政策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执行的主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及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应执行的金融政策提出了建议。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的主要信贷政策的推动下,2010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等问题。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应由宽松转向稳健,同时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合理的信贷政策,稳定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金融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