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扣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根据我国的实际.从博弈论的角度就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集群体内部企业间在产品创新扣市场竞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企业集群的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向是提高产权的流动性,产权流动性有利于提高产权的使用效率,有利于选择到一个好的经营者。产权流动性差的企业群体的整体生存与发展能力弱于产权流动性强的企业群体。产权流动性是国有企业作为整体兴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企业以及该产业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所形成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其中,企业集群中"同一产业企业"是该群体的核心组织,而其他众多企业或组织是为之服务而存在的.文章分析指出,企业集群中既包含着集聚效应,又存在着分散效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了企业对集群的选择以及企业集群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是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系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企业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有关法规制度不完善,会计共信诚本低等因素所致。政府及企业应从加强会计诚信宣传和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明晰产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上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企业集群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寻求本地区企业集群及集群竞争力的形成。而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之间自发交往形成的,是资本渴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并不是地方政府主观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不表明地方政府对此无能为力,处于被动地位,它的以构建市场环境为基础的能力对企业集群形成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商品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有机地集群在一起共同发展的现象,主要的驱动力是形成强势的、综合的核心竞争力.商品流通企业应积极利用商业集群效应,在选址、确定经营范围和经营业态等过程中充分考虑集群效应的影响.而在城市打造商业集群力时,要吸引更多的核心企业,注重营造有机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促使群内企业群策群力,形成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集群力,并建立集群体的战略联盟,积极营造集群体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与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通俗的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地区持续竞争力;如果某地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则面临资源被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吸走,经济增长困难,甚至负增长的窘状.  相似文献   

8.
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集群过程可以降低群体企业内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牢固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关系,共享信息和相关技术成果。但企业集群过程中,核心企业和辅助式卫星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个相对均衡点,超过均衡点以后,部分辅助式卫星企业将由于生产交易成本上升,导致不经济而转产甚至退出集群。因此,政府在规划发展企业集群过程中,应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带动辅助式卫星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与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通俗的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地区持续竞争力;如果某地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则面临资源被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吸走, 经济增长困难,甚至负增长的窘状。国内目前的产业集群基本都是自发形成的,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然而地方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推动产业集群比采用不干预的政策是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另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贸易规模的扩大患息相关,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地方政府必须根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下面我们将对地方政府采取区别性产业政策和推进自由贸易,对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作用做简单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万年 《品牌》2006,(11):20-22
<正> 为什么要形成企业诚信品牌市场经济是企业诚信品牌经济。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源和灵活的经营机制,还要有良好的企业诚信品牌。创造良好的社会企业诚信品牌环境,深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陆企业创新呈现出先负后正的变化过程,即在外资进入的头几年会对大陆企业创新产生负向效应,而到后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则由负转正,亦即最终会促进大陆企业创新。同时,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陆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相比国有企业,引进外资更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在来源地不同的外资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港澳台资,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外资对企业创新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在引进外资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相对于独资方式,以合资(作)方式引进外资对企业创新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引进外资对高技术行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非高技术行业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开放经济下企业进出口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备受学者们关注,但从收入差距的视角出发探讨进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文章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实证检验企业进出口、收入差距和企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出口依赖对企业创新无确定性作用,中间品进口依赖则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2)收入差距显著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有效缓和了企业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3)收入差距对创新的作用受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限制,人均收入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4)企业出口规模不会对收入差距的直接抑制作用产生明显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全面开放新格局下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具有复杂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针 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能力差的现实,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分别从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复杂社会网络平台、构建中小企业集群“独联体”式协同创新小世界网络、完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社会服务支撑网络、强化集群网络内企业的增值性创新能力、注重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经济升级和劳动力社会升级等9个方面,给出了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技术创新的两难悖论,基于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互动的视角,指出产业集聚区两次转型的历史同时也是二者共同进化的发展过程。产业集聚的发展导致集群式创新的出现,集群式创新区别于单个企业创新的优势。实行集群式创新,可有效地化解悖论,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长期“外循环”发展模式导致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对于制造业产业集群,微观企业创新动力无法转化为集群整体创新合力。以集群内部“行业内企业间” 研究视角切入,采用“近邻效应”模型深入探求邻居企业进口中间品行为对群内同行企业创新传导路径,结论发现:邻居进口对同群企业创新影响存在“成本追逐效应” 和“ 质量竞争效应”,中间品进口质量高低影响企业模仿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质量竞争效应” 的创新溢出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人力资本渠道与市场规模渠道实现;有为政府持续创新激励和市场化导向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及创新“量质齐飞”。  相似文献   

16.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成效显著,但管委会也面临法律缺失、示范效应不突出、行政体制运作不畅、政企不分等问题。这是立法缺乏顶层设计、行政职能越位错位、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等造成的。因此,应加强开发区法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示范效应、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处理好与同级政府职能分工等。管委会应将下属国有企业交付国资委,自身做好市场监管和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析浙江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难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国政府、经济学界和企业界。中小企业贷款难并非只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诸多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实践创新。近年来浙江围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值得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以及经济学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中小知识型企业,有着光明的前途,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多变,促使中小知识型企业必须抵挡住这种冲击。以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应做好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期提高中小知识型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共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世界一流企业或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普遍具有共同特征,其中均推崇诚信、创新、开拓进取、以人为本、善于学习等价值理念。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正处于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