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循环经济要求人们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固有症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国政府和世界环保组织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相似文献   

2.
《北方经济》2006,(1):15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区同全国一样,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人类发展的两难选择 自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技术革命以来,人类开启了以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的工业文明时代。所谓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国家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原始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运用到产品生产中去,  相似文献   

4.
倪震 《浙江经济》2006,(15):48-4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的提高,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不仅受到社会宏观循环经济建设的影响,也在循环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不仅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力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传统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以至枯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一条与传统经济不同的道路,我们称之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在我国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包括技术、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改变青海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7.
林静国 《宁波通讯》2005,(11):30-32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促进生产“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组合化和资源利用集约化为重点,在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临港区块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华电厂被列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县一、二、三产资源共享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潘毅刚 《浙江经济》2004,(10):34-36
"循环经济"的兴起"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9.
马翠玲 《发展》2007,(1):89-90
从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为目的,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为目标,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自身是无法开展起来的,循环经济还得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系统,我国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涉及生产、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涵盖了公众、企业、社区、社会等多个层次,不是单个部门、企业、部分居民所能独立进行和完成的,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强制性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君浩 《北方经济》2004,(10):35-36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资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2006,(10):34-34
能源形势的严峻,促使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宁波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确立宁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邯郸市紫山特钢集团依托自身资源,在实施“综合开发劣质煤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战略中,着力打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煤、电、钢三位一体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现有资源得到高效综合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使企业摆脱了原有的网境,迅速地走上发展壮大之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紫山特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深入探讨和研究紫山特钢发展模式,将给我们指导今后经济的发展方向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一定要见污染才有效益吗?作为山西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工业聚集地和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孝义经验无颖具有典型性和启示意义。孝义循环经济靓丽转身的成功实践证明,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这既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是一对尖锐矛盾,寻找一条既能加快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一项国际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曹惠聪 《当代陕西》2005,(10):24-26
2004年4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开源和节流并重,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海西是聚宝盆,资源丰富.但也不是无限的,加之我州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安排。但是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新型工业化必须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从循环经济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缓减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19.
《发展》2012,(12):23-23
金昌作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和七个循环经济专业基地之一,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紧紧围绕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共生发展,深入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不断拓展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金昌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唐山经济》2006,(2):43-4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近年来,遵化市委、市政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