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前传统增长潜力正逐步耗竭,我国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  相似文献   

2.
刘玉萍 《时代经贸》2013,(24):175-176
通过对成功跨跃“中等收入陷阱”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经济与福利增长的机制分析可知:拉美在中等收入阶段过早实施了福利增长计划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日韩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在中等收入阶段保持均衡的经济与福利增长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建立经济与福利均衡增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以来,虎门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抓住机遇,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和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30年前相比,虎门GDP增长了500倍,财政收入增长了400多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5倍,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和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6.
论进出口贸易的启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以来,市场一直呈现“疲软”状态,1998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实行投资和消费双启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扩大投资和消费来克服市场“疲软”,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国民生产总值(GNP)是由投资(I)、消费(C)、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X-M)四部分组成,即:GNP=I+C+G+(X-M),而我国进出口贸易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作为GNP重要组成部分的进出口贸易,能否在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经济启动器的作用呢?本文拟对这一课题发表粗浅的见解。一、出…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本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和“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该文认为自主创新要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有效的自主创新路径,包括科教兴国、人才培养战略,体制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以实现我国经济本土化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在中国已经走到“中等收入陷阱”边缘,要成功克服发展的瓶颈制约,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而创新是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的根本动力.2005年,中国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和2007年各种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创新”在中国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新时期“科技兴国”战略的新发展.本文梳理了中国为鼓励创新所采取的努力及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而分析了中国创新政策的国内外影响,最后指出了中国创新政策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9.
世界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从长期看,随着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的不断提高,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寻求高油价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1.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战略。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驱动。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同时要降低能耗20%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传统的高投资、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  相似文献   

10.
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资源“透支”型增长方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瓶颈,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资源利用过程,是当前最先进的经济增长模式。要从统筹规划、立法保障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推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重要增长领域实现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转型和大国大市场优势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提炼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揭示了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技术驱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经过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因素,即出口、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度加大。为了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确保国...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大企业的发展在规模、效益、优势行业、所有权结构四个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角度看京津冀大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内大企业的错位发展,促进区域内大企业形成“竞争+协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意义上的“跨越式发畏”,只能作这样的界定:某一国度、某一区域、某一产业、某些生产经营项目,在一定时段上其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从而赶上和超越了在此之前已经占先的参照物。这种成功地实现了赶超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过程即可称为“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为此,必须着眼于“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想贯彻好这一精神,就需要清醒地判断和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利于推动市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从而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1998,(9)
在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基础上,1997年中国经济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为了使这一良好态势得以保持下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增长速度、宏观调控和供求关系等问题。在最近召开的“...  相似文献   

17.
在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本文就此介绍国外的一些经验,并从中得出扩大我国内需的启示。一、扩大内需的国外经验(一)美国——创新经验。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的结束,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所谓“通胀”的困境。但美国依靠创新,不仅恢复和提高了竞争力,而且还实现了经济连续8年平稳增长。美国在1983年成立“工业竞争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提出:美国必须以产业结…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对于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实现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七五”期间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七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把“七五”计划的蓝图具体化,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研讨应取的对策。经济增长模式的划分我们把经济增长模式(再生产模式)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速度型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型经济增长模式。速度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引起的经济增长形式。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经济增长模式,故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由量的积累至今已发生了质的飞跃,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状况根本结束,大多数农产品已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一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至1997年,据国内贸易部调查,有90%左右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生产资料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提出了集团“三元创新”的新观念,并指出创新是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创新活动中“顾此失彼”的现象,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