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谅闻 《经济地理》2000,20(5):91-93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城市原有的旅游环境容量显得狭小,杭州亦然。为了扩大西湖的旅游环境容量,杭州建设部门采用扩大和改造原有景区,重建和复兴湮没景区,筹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区以及增设主题公园、景点公园等措施。这些措施除个别地方的建筑与环境尚有不协调之处外,绝大多数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其他旅游城市继续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城市建设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以焦作市为例,在分析资源型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新军 《经济地理》1998,18(4):115-119
1行业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已列人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公正以及环境稳定三者的协调共生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并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地方当局要实现区域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在保护环境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经济起步措施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满足所在地人口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需求的增长。因此区域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生态、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三方面关系,才能作到近期以起步措施解决社会贫困,中期发展基本物质需求,远期实现各种需求合理增长的协调发展。行业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部门组成,首先要求行业本身能…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谢彦君 《财经问题研究》1999,(10):79-80,F003
本文将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巨大的客源输出潜力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市场定位和策略问题。本文指出,面向旅游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是乡土化,具体体现在文化性、特殊性、民俗性、生态性和参与性等几个方面。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文章还就此提出了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送出来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农事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06,26(5):857-860
城市郊野已越来越成为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热点区域。金华郊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农业特产等相当丰富,极富特色,很有规划与开发的必要,以满足市民的“自然—城市”两栖生活的需要。文章以金华为例,分析了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条件与功能,指出金华郊野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开发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其它城市郊野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南京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应从城市整体层面上加以整合和深度开发。随后阐述了在深度开发条件下的南京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旅游线路的空间设计与组织,以有效实现南京的旅游开发从单一的专题游向精品化、混合型旅游线路的转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7.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07,27(5):860-863
城市郊野已越来越成为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的热点区域。金华的郊野,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间风俗、农业特产等相当丰富,极富特色,很有规划与开发的必要,以满足市民的"自然———城市"两栖生活的需要。文章以金华为例,分析了城市郊野旅游开发的条件与功能,指出了金华郊野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开发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其它城市郊野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供给的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水源地有其独特的区域发展规律。旅游开发是调整、优化水源地产业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水源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首都水源地密云县为例,分析了城市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依据客源市场特征及市场开发背景的分析,从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旅游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密云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以期促进密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首都水源地的保护,并为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品牌是构成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品牌构建就是要使城市凭借其具有的资源优势,经过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最终达到城市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城市的旅游经济能够持续地发展,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目的.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优秀旅游城市、内蒙古对外开放的窗口,也要结合城市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文化凝聚着某一地域特有的民风习俗,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因其娱乐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遂成为发展区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借鉴国内成功的文化旅游模式,实现甘肃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这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促使乡村休闲旅游在各国蓬勃发展。基于休闲的视角,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沭阳县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沭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亚青  祖健 《经济论坛》2009,(12):85-87
本文运用文献收集法、归纳演绎法和实证研究法,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对闵行区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借鉴旅游产品开发的昂谱分析模型,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哑铃模型”。针对闵行区资源特征和市场潜力,设计出体育旅游产品的“一节六品五区”模式,提出闵行区体育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西部典型的矿产枯竭型城市,整个城市经济面临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产业,理应成为白银市经济转型中第三产业的排头兵。文章从阐述白银市旅游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白银市旅游资源的分布,重点讨论白银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最后对白银市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琰 《经济师》2010,(6):230-231
文章以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生态旅游效益从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依据评价结果,探析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卢松 《经济地理》2011,31(5):868-873
从空间动态发展的视角研究城市旅游流空间动态变化,建立了集空间吸引力、空间竞争力、空间成长力于一体的更为综合的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选择南京市为代表性案例区,运用了引力模型、偏离份额分析、Surfer等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研究了南京市旅游客流空间动态变化,研究发现:①不同发展阶段客源市场稳定性和集中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②城市间旅游流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客流竞争格局变化明显;③城市内部旅游客流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并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变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格外重视。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强调低碳环保的概念。本文从晋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构建基于低碳的环保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确定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城市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乐山市更应如此。文章分析了决定乐山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的旅游主体吸引物、区位条件、城市经济与文化背景等主要影响因素,遵循现状与发展相结合、突出特色、国际化原则,提出了乐山国际旅游发展方向为以世界遗产旅游、山水文化体验旅游为依托的,观光与休闲并举的区域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8.
何晓颖 《时代经贸》2008,6(12):109-11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沿海城市开发海鲜美食旅游力度大大加快,海鲜美食旅游的发展也反映人们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品尝异国他乡的海鲜特色美食成为大众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海鲜美食旅游得以繁荣的土壤.本文在研究海鲜美食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舟山群岛海鲜美食旅游背景条件,针对海鲜美食旅游在现代旅游中的地位,提出打造海岛城市海鲜美食旅游品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特色街区中的旅游文化开发——以杭州中山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辉 《经济论坛》2010,(7):132-134
本文通过对杭州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尤其是城市特色街区中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阐述如何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市场价值,浓缩文化元素,提出城市特色街区在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如何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旅游开发至关重要。文章在剖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势与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