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迁移理论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劳动力迁移理论 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剩余劳动力被不断增加的资本吸收的过程。正是通过投资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使现代部门不断扩大,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将随着传统部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军  武双 《当代经济》2007,(17):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5.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德庆 《生产力研究》2005,(7):33-34,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愈来愈大,这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突出矛盾。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协调发展,“三化联动”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8.
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丽 《经济论坛》2004,(11):118-118,115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也要借鉴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魏冬伍 《当代财经》1994,(10):27-31
本文对单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动力分析,并给出计算方法。此外,对正弦波激励下的响应进行了减震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农村的传统农业并存。基于这种状况,他们还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其实,在我国城市经济中也有类似的二元经济现象,即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迅猛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和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并存,二者之间也有一个转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使国企中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入迅猛发展的非国有企业。这种转移可以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型机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目益突出。一方面,我国农民人均耕地近13亩,仅为世界水平的1/4左右,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耕地正以每年500-700万亩的速度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以每年1000-1200万人的速度急剧增加。据农业部课题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为1.96亿人,桉1998年农业劳动力384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达1.52亿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刘立新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我国农民中有5亿多劳动力。其中还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两亿剩余劳动力中,有数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被形象地称为“民工潮”。我国农业劳动力为什么会大量过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体可分为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二元结构下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试图找出农村过剩劳动力存在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并对该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态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结构转换中非城市化道路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二元结构转换,实际上是走了一条非城市化道路。农村工业的发展和“民工潮”的出现,转移了2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加速二元结构转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这条非城市化道路也引发了诸多矛盾与问题。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二元结构转换,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