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中的多氯联苯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检测.采用索式提取法进行预处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底泥中舍有2种多氯联苯同系物,多氟联苯总含量在10μg/kg左右,属于中低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河道底泥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本研究采集受生活污染源影响的城市河流底泥,通过室内试验,分析静置及扰动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量及释放速率,为城市河流污染源整治提供数据参考。试验结果显示,在底泥上覆水体静置或者扰动状态下,底泥都将持续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静置条件下,以底泥质量、接触面积和底泥体积计,氨氮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0.52 mg/(kg·d)、304.08 mg/(m2·d)、13 227.34 mg/(m3·d),总磷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0.05 mg/(kg·d)、1.42 mg/(m2·d)、61.57 mg/(m3·d);扰动条件下,污染物释放量增大,以底泥质量、接触面积和底泥体积计,氨氮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7.25 mg/(kg·d)、504.41 mg/(m2·d)、21 941.78 mg/(m3·d),总磷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33 mg/(kg·d)、39.01 mg/(m2  相似文献   

3.
环保疏浚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滇池水体污染防治.由于疏浚底泥中含水量高且渗透系数小,自然干化固结过程缓慢,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及底泥资源化利用.为使滇池疏浚底泥快速脱水,为底泥的处置提供一条简易可行的技术途径,采用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为脱水药剂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铝的脱水效果好,滇池疏浚底泥样品中Al2(SO4)3的最佳投加量为380 mg/L,上清液可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可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而不会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4.
环保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保疏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湖泊、河流污染底泥的治理,针对疏浚产生的底泥,传统的吹填等处置方式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其资源化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目前国内外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总结,对土地利用、制备建筑材料和污水处理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讨论,认为制备建筑材料是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苏劲松 《新财经》2012,(1):18-19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孩子们日常用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是人们常常忽略、但却日益突出的一类污染。对此,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与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联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于2011年12月7日在北京发布了调研结果,授权本刊刊发。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目前履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种类、性质;分析了我国主要POPs种类以及目前的检测方法与检测能力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我国POPs检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了增强POPs监测能力的根本手段在于管理措施改进,以期为促进POPs检测水平快速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河流水质模型目前主要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及模拟模型3种系统。河流水质模型是对河道水体中污染物随空间和时间迁移化规律的数学描述,模型大都比较复杂。近年来,对水质模型的研究已经从点源污染模型转向非点源污染模型,从一般的水质模型转向综合水质模型,并将营养物、有毒化合物及底泥等作用纳入到模型中,逐渐向真实、定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污染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植物修复技术作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法,被广泛研究。本文对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植物修复的发展做出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开展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道底泥污染是河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南京内秦淮河中段疏浚工程为例,阐述了底泥污染物的种类和影响,分析了不同河段底泥的沉积与分布,综述了内秦淮河中段疏浚及底泥处理的工程概况。该底泥处置方案通过化学转化、脱水转化、热解转化三个不同的处理阶段,将底泥污染物进行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实现了河道底泥的再利用功能,促进了河道污染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道中的底泥组分复杂,容易受到有机物、重金属和氮磷等的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污染底泥的处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河道底泥修复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异位修复比较常见。原位修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具备绿色、可持续的优点,特别是新研发的联合修复技术近些年引起广泛关注。所以,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几种底泥处理方式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