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朱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界定农地产权,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其他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等。家庭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2.
1引言从一般意义上说,农地产权是以农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农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其中农地所有权是农地产权的核心。农地产权关系就是农地在占有和使用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从整体上看,农地产权关系明晰与否,是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虚置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它表现在城乡地权主体二元分隔转化导致农民地权利益宏观面虚化,集体地权主体多元难确造成农民土地利益横向面分割,地权边界模糊与被规模化股份虚设导致农民地权利益流失.农地产权虚置产生缘由纠结而又复杂,解决农地产权虚置面临着农地确权给谁的认识障碍、确地依据标准的认定障碍、不敢充分赋权的思想障碍和政府土地行政难以政策转型等障碍.突破这些障碍必须从清晰确权与科学确地实现地权主体及其权利实置、以市场价值合理确利实现农民地权利益实置、以有效权证与必要程序保障地权形式实置和政府有效干预实现地权市场管理实置来寻求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伊明 《发展》2004,(2):56-57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提出现阶段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产权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被分解为三种权利:集体拥有的所有权、农民拥有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就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5.
廖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4-16,38
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农地刺度,因其产权的不完整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经济增收带来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如何完善农户的土地权能,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将农地作为农户手中的资本,才能凸显农地的资本价值,这是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长治久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钢 《特区经济》2009,(4):148-150
我国农地产权不完善,土地所有权虚化,使用权受干涉,收益权受侵蚀,处置权残缺,导致农民经营权程度不同受到各级行政侵犯,制约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从法律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完善其它权能的农地产权制度,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使农户在法律上拥有财产权上的排他性、使用权专有性、收益权上的独享性、流转权上自主性,促进产权功效发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土地股份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财产权利与土地产权的理论研究,指出所有制是一个事实,是一种经济存在,其本质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而所有权作为一种权利,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法律规范,其本质是对这种利益关系在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马克思还从使用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对所有权的权能结构进行考察。在实物资产使用形态方面,马克思以土地作为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8.
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治治理格局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经济地租成为基层组织经济权力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必然的一种寻租行为。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地方既得利益集团既然不能用直接手段反对或者拒绝,那么采用热农地“流转”冷界定土地权利,或者是先流转后界定权利就成了维护自身局部短期利益的主要手段。农地制度改革不仅仅难在是利益之争,关键是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下,而又要依靠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来实现这种制度变迁。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如果实现显著的效率优化,就必然要求有外来的强大的权利资源对制度变迁的目标和过程予以引导,中央政府应充当这一主体,从农民整体、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来考虑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江苏茶业农地资源配置在农地逐渐减少的趋势下,由于比较利益的优势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其资源配置存在稳定性差、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茶业农地规模化配置的根本性因素,而茶业农地规模化的需求必须由市场配置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阳 《改革》2004,(4):61-6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文章分析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关规定发现:我国目前农地产权制度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产权不能随意流转,产权权能残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地制度创新应该是实施土地股份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邱蓉  徐坡岭 《改革与战略》2011,27(4):97-10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集体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土地制度下各主体的产权变化,提出产权闭合的概念,从阶层和利益的角度研究土地流转过程中阶层群体及其产权状态,探究土地流转的约束条件。文章认为,在土地流转条件下,土地产权主体发生裂变,各主体的利益和产权状态变化直接决定土地流转的范围、规模和制度走向。要推进土地流转,获取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必须充分重视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并进行合理的剥离和替代,实现农民产权闭合。  相似文献   

14.
黄益新 《特区经济》2006,(3):143-145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与农地产权制度关系的分析,指出土地产权分离面临的制度困境。提出统一产权,重构农地产权主体,建立新型农地产权关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国有无形资产出现分别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主导实施商品化资本化的倾向,是转型经济中存在的国有无形资产产权关系模糊与相关群体利益刚性的矛盾使然。由于国有无形资产在资本化之初就是以具有模糊特征的公共产品形式出现,相关利益主体希望扩张其对该类资产的权利,进而通过资本化保证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张士云,江激宇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集合,亦可以说是土地所有权、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他项权利,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等等.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通过解放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的功能和效力还不够强大,由此造成我国农地产权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稳定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利势在必行.稳定地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土地私有化和永佃制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而在对土地承包权改造基础上建立的农地持有权是稳定地权的可行路径.农地持有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农地持有权可以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解决当前在农村土地利用中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产权重组:历史、问题与推进策略王坚峰一、什么是产权产权是财产权的重简称。财产权是“以物质财富为对象,直接跟经济利益相联的民事权利,如所有权、继承权等。简称产权。”就是与具体财产相联的合法权利或利益。从这二个表述中,我们可以对产权有个比较明确的把握:1...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所确立的农地产权关系还不明晰.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残缺等内在缺陷不断凸现,导致农村土地的流转困境。对此.要坚持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方向,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变农民的“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是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农民产权主体缺位;家庭承包经营权能残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全;农村土地内涵界定模糊,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农民产权主体的归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