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征信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金融活动贡献巨大,这也日益引起我国政府对征信这一金融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征信体制建立不过20年时间,因此如何利用征信体制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由我国征信体系建立和背景出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当下我国征信体制对市场金融影响、我国征信体制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以及给出的相应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征信体制建设对市场经济带动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谈地下金融的政府引导与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丽平 《商业时代》2005,(20):54-55
地下金融在我国农村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反映了正规金融的退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金融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金融通体制障碍。这些体制性因素只能靠体制创新去解决,而体制创新需要解除政府管制,政府成为创造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的主体,发挥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3.
<正> 一、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改革方向 (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按照《决定》的精神,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步骤作了具体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投融资体制问题较多,有待明确与规范政府和市场分工以及政府投资范围,现下所应用的运行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形势发展需求,而开发性金融不仅在信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构建起独树一帜的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治理机制以及融资机制,可以有效处理投融资问题,促进投融资体制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本文中,探究了现行投融资体制缺陷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体制呆滞、僵化、扭曲,会阻碍和破坏一国经济有序、健康、高速地发展。而只有加快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才能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促使混乱的经济秩序走向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本文通过研究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经验、以及分析中国进行金融创新的具体诱因,来论证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创新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6.
覃小红 《商场现代化》2005,(26):121-122
金融市场体制呆滞、僵化、扭曲,会阻碍和破坏一国经济有序、健康、高速地发展.而只有加快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才能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促使混乱的经济秩序走向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本文通过研究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经验、以及分析中国进行金融创新的具体诱因,来论证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创新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7.
完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顾鸣超李晓苹一、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改革方向(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正> 澳大利亚金融体制的现有结构是历经改革而形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作用、政府的各项金融政策以及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各类需求。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资金供需结构的变化,因此,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也相应地作出调整。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大多数金融机构不只是在一个市场里从事经营,因而形成了不同市场之间  相似文献   

9.
徐桂华 《江苏商论》2010,(12):152-154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但由于中小企业先天性的弱势地位,决定了融资问题成为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高级阶段,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开发性金融的方法,充当政府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把政府信用、政府协调与市场原理相结合,把政府、市场和金融等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透析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金融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与众不同的制度环境和一系列"本土化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特殊金融谜团".这些谜团的出现是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中的经济问题在金融领域里的必然反映.它表明,尽管经过20多年的经济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深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采取的是渐进的改革方式,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着许多无法用市场经济成熟、发达国家总结的一些金融理论来加以解释的谜团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金融工程业务在我国已初步发展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微观经济主体、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的束缚 ,使得我国金融工程业务的发展存在诸多缺陷。从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看 ,金融工程的引入与发展将在我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前景。  相似文献   

12.
县域金融中的“市场失灵”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红燕 《商场现代化》2006,(26):213-214
“市场失灵”是不完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现象,在县域的金融运行中表现尤其明显,原因在于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素。市场失灵造成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下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统筹。为此,应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着力完善县域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不再是“自由放任”的同义词,政府也不再是消极的“守夜人”。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如何切实而有效地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职能,消除市场自身的弊端,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所普遍关切的一项重要问题。我国已经确立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的转型期。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14.
毛红燕 《商场现代化》2006,(9Z):213-214
“市场失灵”是不完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现象,在县域的金融运行中表现尤其明显,原因在于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素。市场失灵造成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下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统筹。为此,应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着力完善县域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欢 《中国市场》2023,(1):10-12
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产业也实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普惠金融业发展不断完善,而普惠性金融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但目前出台的有关普惠金融的政策及其配套机制中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现象。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需增强金融风险预防能力、逐步完善征信体制建设、提升金融创新力、增加金融服务多样化,从而让普惠金融发展实现全面化、深层化。  相似文献   

16.
金融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金融政策能够调节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金融政策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起到导向作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当一项金融政策被颁布后将会导致不同地区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颁布局部区域金融政策,本文就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金融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金融政策能够调节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金融政策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起到导向作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当一项金融政策被颁布后将会导致不同地区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颁布局部区域金融政策,本文就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彭江 《财贸研究》2004,15(6):107-108
<正>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革。但就整体而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于其它方面体制的改革。长期计划经济金融制度下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意识形态转变的渐进性,使得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既有的国有金融,忽视了对非国有金融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出了发展非国有金融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体制健全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并规范金融支持制度,健全金融运行体制,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地方政府已成为影响金融发展路径和效率的显著因素,但其金融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金融协调部门职能边界模糊、隐性干预大于显性管理、地方政府信用过度透支等问题,地方金融体制亟需进一步完善。基于对当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缺损主要原因的分析,本文建议从确定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及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