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北海银滩沙坝-泻湖景观为例,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旅游开发活动对沙坝-渴湖景观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银滩沙坝-泻湖景观发生了衰退,两组沙坝(滩)年蚀退速率分别为5.37米,年和6.07米/年,其中2000年蚀退速率最大;(2)银滩公园的开发使正门沙坝-渴湖景观在1990—2000年间出现了萎缩,2000年整治不合理开发后其有所回涨,而开发较迟的电白寮沙坝-泻湖景观呈同步变化,海岸景观生态过程与联系使得沙坝-渴湖景观体系的整体演变效应明显扩大;(3)旅游活动影响下的沙坝-渴湖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旅游经济活动对沙坝-渴湖景观的利用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张宏磊  张捷 《旅游学刊》2012,27(7):28-34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现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现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证实了书法景观体验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元模型(Meta model)结果也表明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协商过程的存在.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限制因素的影响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限制阶层结构.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旅游时代》2013,(7):7-14
(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利用公  相似文献   

5.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罡  任燕 《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但观光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贡献有所下降.近年来,针对观光旅游资源相对欠缺的现象,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观光旅游资源.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绿道建设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设较为完善,大力发展绿道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提升城市观光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意象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对广州市绿道的景观意象特征,进而探讨广州市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状况.对广州市绿道旅游者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将广州市绿道旅游景观意象分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人文要素3类,分析旅游者的绿道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城市绿道旅游整体评价较高,体现在正面词汇较为集中,负面意象相对较少;(2)绿道旅游景观意象词汇分散,尚未形成一个比较认可的“公众意象”;(3)相比于高频词汇,低频词汇更加关注绿道建设的细节,这些针对性较强、指向明确的意象词汇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文章以广东省乡村旅游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构建目的地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研究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使用自制量表收集数据,应用SPSS 26和AMOS 24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重游意愿;(3)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正向影响重游意愿;(4)目的地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在乡村景观认知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文章深入探究游客旅游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可以为制定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意义重大,当前对旅游环境效应年际及年内淡旺季波动的连续高精度的定量评估开展不足.文章基于旅游地多岛效应理论尤其是旅游地重金属岛效应的原理与方法,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区,采集区内高暴露度的杉木年轮,分别测定近10年来淡旺季树轮早晚材中Cr、Cu、Ni、Pb、Zn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与庐山接待游客量及人均旅游收入作相关分析,将拟合成的本底趋势线与统计线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不同旅游活动时段和强度下的旅游环境变迁特征与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树轮中5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早材高于晚材,Cr、Cu、Ni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皆早材大于晚材,这表明旅游地重金属岛效应强弱与旅游淡旺季活动强弱对应良好;(2)相关分析表明年际尺度与年内尺度元素响应存在差异:树轮中Cu、Ni元素的年均含量与游客量以及人均旅游收入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代表旅游旺季的早材中的Cr、Cu、Ni、Pb元素含量与其呈强正相关,晚材中的元素含量基本不通过显著检验;(3)通过拟合本底趋势线,进一步发现景区的旅游活动与5种重金属年均含量皆以不同程度增加,以及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的年份,旅游活动与树轮中部分重金属的实际含量与本底值的偏差保持一致;(4)指示旅游地重金属岛效应变化的树轮重金属元素对区内旅游活动强度变化响应明显且记录同步,树轮元素分析方法值得在更大范围深入推广与验证.最后,对旅游与环境研究、旅游地多岛效应理论及树轮分析等实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维度出发,论述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文化交流与汇通现象,阐述旅游社会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旅游活动中由于文化融接而产生的具体事例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规律等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基于诠释学的研究视域,通过具体事例论证旅游行为中文化因素对某些旅游事件中人类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运用事理学学派的心理性个体概念及知行本征机制对旅游个体进行分析.借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活动中异域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理解方式,从而实现旅游业和社会科学共同发展,拓展科学技术在解释某些旅游现象中的应用面,以期为旅游社会学提供一个新的研究与诠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扮演着活动引领者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这两大重要竞赛项目在提高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导游服务竞赛(技能大赛、资格证考试等)赛项的设置,研究其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境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兴趣特征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满意度调查和细分市场展开,在研究时效和话题覆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研究分析方法,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理论,以赴澳中国游客发布在国内旅游网站的评论为素材展开分析,比较其与国际游客的差异性,继而解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在吸引物类型和旅游活动两大要素上与国际游客存在较大差异;(2)目的地要素和吸引物类型均有可能引发中国赴澳游客的正负面旅游情绪,地标性景观和多样化特色较能引发中国游客的正面评价,而中国游客对澳文化资源和冒险性旅游活动评价较低;(3)中国游客对澳大利亚旅游城市的情感喜好,与其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城市基本职能存在一定关联.这些发现与当前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较为吻合,但与现存针对中国赴澳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不一致.研究的意义在于开拓了研究游客偏好和评价的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国际旅游目的地改进针对中国游客的营销策略和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旅游的影响——从营销到供应链和贫困人口受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 《旅游学刊》2007,22(6):9-10
当前,我国对网络和旅游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集中在如何通过网络进行高效的旅游产品(或目的地)营销上.网络旅游营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流转形式:网络直销和网络中介交易.前者是指需求方和供应方直接利用网络所开展的交易活动,例如潜在出行者通过登录航空公司、接待设施等相关网站购买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服务.后者是指需求方和供应方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的交易活动,例如通过旅行社网站,以及其他专门的旅游网站购买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模型,采用SPSS和AMOS软件,探讨书法景现在游客地方感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书法偏好及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和书法景观感知存在正相关;(2)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及其对书法景观感知对审美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但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不相关;(3)审美体验增强游客景区地方感,书法景现有利于景区地方感的形成;这种地方感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性.  相似文献   

14.
陈岗 《旅游学刊》2012,27(3):99-106
文章在科恩提出的旅游活动精神"中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对旅游中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不仅游戏意义隽永,而且旅游者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同样能够体验到远方"中心"体验中的"类过渡状态",因而游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另一个精神"中心"。依据旅游者对三大精神"中心"的依附情况,文章将旅游体验模式分为转移模式、嬉戏模式、游戏模式和体验模式(包括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即使是在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只要参与了任何形式的游戏项目,就可以获得诸如神圣、荣誉、美德、审美、人际、怀旧等方面的精神意义。相对于文化的根植性而言,游戏具有普适性和较强的可移植性,这为游戏类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2,27(7):35-40
“八景”曾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景观与地方旅游资源,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非功利性、山水人文化与人文景观化、审美意境典型性及景观的多元融合等文化特征,并因相沿袭久而起到文化承传的作用.八景又是一种景观(景点)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宣传与指南等功能.在当今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八景文化不仅具有资源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革群 《旅游学刊》2006,21(11):24-30
德语国家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发端于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1939年对利森山区(Riesengebirge)旅游景区的分析研究.他将景观看作旅游的背景,认为地理学研究旅游要从分析景观和度假之间的关系入手.二战后形成的以休闲行为研究为主的慕尼黑学派,更重视游客及其休闲行为.目前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如可持续旅游发展、空间承载力以及社会变迁对旅游供求市场的影响等.另一个趋势是地理多元空间(如物理空间、行为空间、虚拟空间等)对休闲和旅游的影响研究.另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又重新复活.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990-2007年广州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变化状况,总结了广州市旅游业发展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然后发现了这十八年中广州市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出现重大波动的四个转折点,如1993年(小高潮)、1998年(大低谷)、2002(大高潮)、2003年(小低谷),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再次,归纳了影响广州市旅游业的一些因素如政府政策、大型事件和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广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例如利用大型积极事件旅游、开展特色旅游路线、发展网上旅游服务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高质量的涉外旅游人才等.  相似文献   

18.
梯田与旅游——探索梯田可持续旅游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世代演化,稻作梯田已成为代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生产性景观,其存在的永久性取决于其农业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然而,梯田景观也会因其本身的特征成为基本的旅游吸引物,一些特殊案例已引起联合国注意。文章对比分析巴厘南部中心地区(Parawisata Budaya)对文化旅游的重视和红河丰富的梯田景观与文化,从资源与可进入性、市场和营销、规划等方面提出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并且探讨了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此外,提出要增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不仅能确保他们从中获益,更重要的是体现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梯田旅游最终还需依赖他们的农事活动和其他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易柳夙  吴茂英 《旅游学刊》2020,35(4):133-144
家庭旅游是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年来,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对于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对2000-2019年发表在英文期刊的136篇家庭旅游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日益关注家庭旅游,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但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主题、数据获取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研究对象聚焦儿童参与的核心家庭旅游活动。研究主要以家庭消费的计量模型、家庭角色和家庭资源/权力理论、体验理论和家庭功能理论等为基础,可归纳为消费、决策、体验和功能等4个研究视角。基于英文研究的局限,并结合中国的文化、家庭、市场和社会特征,文章提出了中国家庭旅游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4个方向:(1)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2)中国家庭角色和结构特征;(3)家庭旅游市场的供给研究;(4)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产业的转型、地方生活的转变,以及地方特性的重构和地方情感的强化等方面.灾后重建背景下白鹿镇的地方重构实质上是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对原有乡村景观、活动和形象进行替代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地震”某种程度上成为白鹿镇发展的“契机”,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实现了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