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进口替代”时期台湾经济的基本情况 在1953年遏制了“光复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后,台湾进入了初级经济建设时期。在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当时的台湾当局考虑到发展民间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以及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设备的需要,采取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政策。所谓“进口替代”,即以进口机器设备替代进口消费品,以自己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消费品,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食品业三个子行业的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实证研究了效率改善、技术进步以及资源禀赋对于食品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食品业三个子行业都实现了集约型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贡献,农副食品业TFP增长明显落后于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东北部和西部的TFP增长要优于东部和中部。TFP增长对于食品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有正面促进作用,效率改善作用强于技术进步作用,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资源禀赋因素也是食品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邹昭晞 《改革》2012,(5):101-109
东道国的引资战略可分为"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对我国两个"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代表产业汽车制造与制药产业的研究发现,"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促进了本土品牌的崛起。进一步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我国"进口替代型"引资战略中本土品牌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后认为,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应从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整合"大产业链",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与外资品牌进行竞争的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正>奠定深厚基础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台湾当局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泰安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食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食品业涉及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和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加快食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对两岸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路径作一比较。首先分阶段分别分析台湾与大陆各自外贸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然后就两岸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在路径上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论外贸战略模式的选择依据及其几种模式的比较福建师大经济所陈朝阳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发展战略可分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中性型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按其先后顺序、难易程度又可分为简单消费品、耐用消费品、资本品的进口替代,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企业技术进步及配套产业链的成熟,以及医改、分级诊疗、扶持国产设备等国家政策的推动,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十年仍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回溯已经实现进口替代的细分领域的成功经验,进口替代将是未来十年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未来五到十年将有更...  相似文献   

9.
韩国工业化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怡  罗勇 《亚太经济》2007,(1):51-55
韩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速度为世人瞩目。其工业化历经了轻工业—重工业—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几个发展阶段,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出口导向模式。在工业化过程中,韩国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并非常重视“自立化”问题。中国正步入重工业化时期在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同时,要学会摆脱依附,逐步自立。  相似文献   

10.
台湾产业经济是指在台湾本岛上各种产业经济活动总的概貌的分析与评价。1.台湾产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台湾原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基础很薄弱。日本统治时期,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台湾只有一些小型工业,如纺织、化学、机械、印刷产业得到发展。以后,工业也更形破损;一直到1949年以后,工业才逐渐恢复。经过1953至1960年的“进口替代”和1961-1972年的“出口替代”以及1973至1981年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台湾产业经济终于有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台湾产业经济虽然在结构上已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是以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型工…  相似文献   

11.
王冬 《山东经济》2012,(2):92-97
选取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通过索洛余值法估算了我国1978-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并加入两个虚拟变量用于区分改革之初和加入WTO两个重要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口总量和进口结构进行了Johanson协整分析,研究发现,进口对技术进步的规模效应为正,而结构效应为负且影响很小,表明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差异不大,主要原因涉及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出政策。  相似文献   

12.
白燕 《特区经济》2005,(6):361-362
一、上汽集团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上海汽车工业走过的道路是比较独特的,即没有经历零部件生产和出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了组装整车、替代进口的阶段。尽管近年来,在国际化的推动下,汽车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迅速增加,但由于本身历史沉积及现实客观的种种固有不足,使其技术  相似文献   

13.
张贞  王凯 《科技和产业》2014,14(12):83-88
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4-2010年食品业三个子行业面板数据,在产业集聚视角下对企业规模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竞争力对食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促进效应,影响途径主要通过对效率改善的正面作用,技术进步效应表现出行业差异性。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效率改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综合TFP效应存在行业差异。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对企业规模竞争力生产率效应间接作用发现:产业集聚一方面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效率改善,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大企业获得技术进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进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进口贸易不再简单地被定论为国民收入的漏出量,而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口总额或中间品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消费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替代竞争效应体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主要通过拉动和创造需求、模仿技术和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来体现。实证结果表明,消费品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占主导,消费品进口总体上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长缨 《中国经贸》2014,(10):17-18
随着我国国内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攀升,与国外静态技术整体差距缩小,由于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存在替代效应,当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后,必然将减少从国外的技术进口,我国先进技术来源已开始更多依赖国内。  相似文献   

16.
泰国副总理素帕猜·巴尼巴滴日前说,在未经科学证明是安全的之前,泰国将禁止进口转基因种子。作为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和其它食品的主要出口国,泰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日益增强。有报告说,一批未经授权但被认为是来自美国的转基因小麦抵达泰国港口后,泰方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心达到了顶点。这位兼任泰国贸易部长的副总理宣布,禁令是经政府国际经济关系政策委员会开会表决后下达的。这个委员会还同意禁止进口用于食品业的转基因生物体,但允许用于研究和实验的作物种子进口。泰国还允许进口用于动物饲料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等谷物…  相似文献   

17.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具有进口替代、出口创造和进口引致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欧贸易的效应后得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华出口创造效应强于进口引致效应,与日本对华FDI的贸易效应相反.对此,笔者通过比较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加以解释,以为中国调整FDI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基于知识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对Coe和Helpman的研发溢出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并将进口渠道拆分为消费品进口和资本品进口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选择了占世界研发资本近80%的24个国家作为海外研发资本的来源,度量了海外研发资本的存量,按照各个渠道的权重计算得到各自的知识溢出效应。最后,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在华投资渠道的不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本国R&D资本积累和资本品进口,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较显著和较强的正面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在华R&D直接投资次之,消费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合同的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就台湾产业发展历程观察,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进口替代政策, 以发展劳力密集、进口替代的轻工业为主:60年代的出口扩张政策,使轻工业得以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 迅速打开海外市场70年代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和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能源风险、技术应用与技术进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散原油进口的国别结构对于保障一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在“成本驱动型技术进步机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短期“成本驱动型技术应用机制”和长期“风险驱动型技术进步机制”假说,并构建了一个包含能源进口的经济增长决定模型.利用日本1988年1月~2010年10月的月度数据,对工业总产值、原油进口的价格与数量以及原油进口地理集中度共4个变量进行了短期和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验性证据表明:日本同时存在着上述两种机制,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都足以抵消石油价格冲击的负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茈外,日本调整原油进口地理集中度主要是控制原油进口数量的不确定性,而非原油进口价格波动的风险.本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释了能源安全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